扶贫工作重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深化改革“耕者”谈】
他们,不是战略制定的决策权威,不是政策解读的行业专家;相对于顶层设计,他们是基层工作者。
但他们,是战略的实践者,是政策的贯彻者,是问题矛盾最终的“开锁匠”。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们,有的深入理解改革精神,更好地指导工作;有的敏锐嗅出改革信号,对工作有所启发。
耕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田野上,他们如是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2014年10月17日,国家首个“扶贫日”,在这个节点再次回眸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深情讲话,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
近些年,扶贫工作年年讲、天天抓、处处做,有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何抓住根本,扶贫扶到根上,抓到点上,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一个地方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有很多原因。或者资源匮乏,或者自然生存条件恶劣,或者交通不便,或者地质灾害频仍等等,总之与当地的各种外在客观条件有一定关系,譬如焦裕禄初到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兰考。因而,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扶贫工作者深入考察扶贫地的外部环境,精准引导适合该地发展的产业,需要扶贫工作者全面、详实、透彻的掌握该地所有地情资料,“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石。
2013年,十堰市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扶持以湖北统香、郧府薯业、恒达纺织、武当动物、神农本草、圣水茶业、梅子贡茶叶、博奥水产为代表的82家龙头企业。其中恒达纺织今年实现产值2.5亿元,税收9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450人;神农本草实现产值1.1亿元,基地达到10万亩,辐射带动房县15个乡镇185个村3万农户。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郧县以长岭扶贫工业园为龙头,实施产业集聚发展,2013年已入园企业11家,其中湖北统香实现产值1.6亿元,税收690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720人,带动贫困户6000户;郧府薯业实现产值8037万元,税收560万元,基地面积达到18.5万亩,辐射郧县7个乡镇20个村8000农户。
因人制宜。一个家庭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困,也有很多原因。或者因病致贫,或者因灾致贫,或者理念陈旧,思想不解放等等,归根结底在人的身上,需要因人制宜。扶贫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扶贫对象的所思所想,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思想上存在“懒”、“赖”、“怕”的人进行思想扶贫,引导、帮助他们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先富思想,再富生活。对有信心,有能力,急切渴望改变贫困生活的人进行智力扶贫、知识扶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给予帮助,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把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与送知识、送教育、送人才、送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
2013年,十堰市扶贫工作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要求,转移培训8460人,并对101名扶贫重点村村书记进行了培训。十堰市张湾区已对辖区1.92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建档,并通过区直部门、党员干部、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对口帮扶”,给予其在产业发展、智力培训、融资贷款上更多扶持,帮助困难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张湾区西沟乡白石村投资90多万元,建起了千余平方米的公租房,以每套每月20元的价格租给无房、危房户居住。其中,对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免收租金,切实保障村里弱势群体住房问题。张湾区花果街办花园村建起20套“零租房”,让村里的孤寡老人、身有残疾的村民免费住进楼房。房屋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入住的村民有永久居住权,目前已有40多位村民搬进新居。花果街办桃子村、柏林镇太山沟村等,还建起了村级“福利房”。村民们花6万元成本价,可购得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贫工作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做更丰富、更踏实、更具体的工作,真心入村,带去好点子、好路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驰而不息地抓下去,抓出成效,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