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父母最好补上这3堂情绪课
中国一向是个内敛的民族。各类小说影视剧中塑造出的高人形象,基本都是保持缄默以示高深莫测,从脸上完全看不出他们情绪几何。
“情绪化”被认为是个不好的词,会显得不稳重。“稳重得体”才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不仅负面情绪不能多,积极情绪也最好藏着些,因为喜形于色同样不合宜。
当这种传统观念有意无意渗透到育儿当中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中国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权威”观念让他们在情绪表达方面倾向于压抑,以至于中国孩子在作文里写到父亲,动不动就是“父爱如山,沉默无言”之类。习惯压抑自己情绪的父母,自然很难教出善于情绪调节和管理的孩子。
孩子情绪失控时,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感受是什么呢?烦躁,尴尬,不安,进而希望立刻予以抑制。结果却往往是,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并无真正提升,亲子关系倒是愈发疏远了。
在“静观育儿”的微信后台,常有父母为孩子的情绪问题发愁。情绪问题的呈现方式会有千百种,但是父母们恰当的应对方法却万变不离其宗。今天的文章,就来跟大家仔细聊聊孩子情绪这个事。
与其说情绪管理是孩子6岁之前必须要学会的事情,不如说是父母必须首先弄明白的事。下面的3点,是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该上的情绪课。
第一堂课:母亲必须要与孩子建立好的依恋关系
一位情绪稳定的母亲,是孩子最大的幸运。
为何是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几乎是所有的孩子一生下来第一个密切接触的人。母乳喂养为何被特别强调呢?除了养护方面的合理性,更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孩子生命早期母亲的喂养与抚育,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即早期抚养人对孩子的需要回应的及时与否,会影响孩子对外部世界的信任程度。若抚养人对孩子的很多需求都无反应(哭了故意不抱,伤心了故意不理睬,乖乖的才去亲近他们),再或者外部抚养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抚养者)对孩子的回应不一致,都会导致孩子对外界的不信任。而这种对亲密关系、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将会延续这个孩子的一生。
有研究表明,若妈妈有产后抑郁,那么孩子个子就会比较矮小。因为产后抑郁会影响她的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她的乳汁质量。乳汁的质量一旦有所变化,里面的成分随之发生变化,孩子的身体发育自然会受到影响。可见,妈妈们的情绪状态不光影响孩子情绪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展。
若妈妈经常发脾气,处罚小孩,小孩会觉得这世界很危险。若要保护自己,要么让自己变得一样强势,才能在社会继续生存;要么退缩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或者发生冲突,以此保全自己。而一个爱哭爱闹爱耍脾气的孩子,往往有一个限制孩子、过于专制的妈妈。一个情绪积极、开朗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同样开朗、快乐的妈妈。
第二堂课:父母必须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
孩子4个月起就进入了情绪敏感期。2岁左右,开始逐步有了更为复杂的情绪,譬如骄傲、嫉妒、害羞、内疚等。这些情绪有时候会让孩子们的自我感觉更好,也有时候会更糟糕。
每种不同的情绪对孩子有不同的意义。此期间,父母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比如,同样是孩子弄坏了一样东西,或者孩子发脾气且打哭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父母的不同反应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若父母说:你这个孩子,总是这样毛手毛脚(或不知道轻重、惹是生非)!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孩子会泛起出一种名叫“害羞”的情绪。何为害羞呢?即关注自我,感觉遭受了个人挫败,认为自己丢了面子。这是一种孩子对自我的消极关注。这种消极情绪持续久了,就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回避他人、回避外部世界的挑战,怕犯错,怕失败,怕再次遭受同样的挫败感和痛苦。若父母更为严厉些,还会有恐惧情绪产生,这会加重孩子的退缩、回避人格。
相反,如果父母忍住批评和责骂,清晰地跟孩子解释,他们错在何处,他们的错误行为如何损、伤及他人,解释完了再鼓励孩子去补救自己造成的伤害、损失,那么此时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情绪。何为内疚?这种情绪是个体无法达到对他人的某些义务后才会有的,感到内疚的孩子会关注他们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人际后果。为此,孩子会主动接近别人,期望通过实际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像上述那种情况,只能自怨自艾,退缩在自己痛苦的小世界里。
后一种父母的做法,就是无条件接纳。发展心理学早就发现,有效的情绪调节,是要维持和加强个体的感受(接纳孩子情绪的失控,允许孩子发脾气),而不是抑制(不允许孩子发脾气)。例如,当孩子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会表现出愤怒。这种愤怒其实可以帮孩子抵抗欺侮。
承认孩子情绪的合理性,承认孩子有犯错的权利,承认他们还很小绝对不可能什么都懂,然后,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情绪上也就不容易出现问题。
第三堂课:和谐的家庭氛围比什么都重要
前述提及孩子2岁后,会经历更多复杂情绪。同样,此时开始,大多数孩子都有了言语沟通能力。所以,此时若父母能够积极关注孩子,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环境中最令人难受的部分转移开,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消极情绪,或者至少能够帮助理解那些影响他们的负面情绪。
维果斯基就提出,这种支持性干预方法,有利于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2岁开始,孩子们自己也会逐渐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情绪。比如害怕某样东西,会闭上眼睛,或者远距离避之;对某个事实不满意,他们则会通过改用另一种更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解释事实。
不过,研究结果同时也发现:关系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更好,积极情绪更多。若孩子在经常出现消极情绪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无论这种情绪是否直接针对他们,这些孩子都会常常表现出很多很难调节的消极情绪。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亲密关系、情绪体验,尤其那些被藏在暗处的过往伤痛的暗影,在一个家庭内部是会“遗传”的。即使父母自认为掩藏得很好,但是你自己未曾解决的问题,一定会给孩子的情绪埋下一枚定时炸弹。
因此,父母保持成长,以及夫妻关系的和谐,是为人父母最该要学会的一课,且越早懂得越好。
如我此前讲过的,若父母的婚姻不和谐,孩子的婚姻往往也会存在问题。因为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