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蹲点聚焦我省精准扶贫

22.05.2017  05:10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中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确立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也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未来的3年多时间,还要让5000多万人实现脱贫,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也需 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最近,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100多名记者,深入全国100多个扶贫点,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显著成效,真切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5名记者在我省蹲点,请看他们的有关报道。
     挖出穷根子  选准好路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叮嘱当地干部,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扶贫产业一旦选择失误,可经不起折腾。”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支书陈细庆说,村里先后考察、试验了七八种产业,最后确定以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光伏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为辅的脱贫路。
        不看不知道,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住进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602户人家的村庄,有139户贫困户,且大多老弱病残,没有家底,劳动能力不足。“放着不管,就能每天来钱!”贫困户陈贤买刚刚落成的两层楼房的屋顶上,12块多晶硅太阳能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2015年并网发电后,光伏电站每年能为他带来3500多元的售电收益。(原载18日人民日报)
  深山困不住  因有带头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报道:从郧西县城通往坎子山村的路,目之所及全是延绵不绝的山脉。坎子山村,这个湖北省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执着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始终难以走出那份清贫。
        困在大山,悬挂在绝壁上的一尺羊肠小道曾是坎子山村人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山高天寒,村里的土地分散又贫瘠,能生长的庄稼少之又少,玉米亩产曾不足百斤。代际贫穷在这里传递,除了少数飞出去的“凤凰”,大部分年轻人以在矿区打工为生。全村152户426人,95户26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60%。5年前,这里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
        在坎子山蹲点采访半个多月,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身上。上任40多年来,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离不开魏登殿的四处奔走。这位老支书今年63岁,扶贫扶成了名人,在郧西县,几乎无人不识。但他的居所,至今还是两间土砖房。
        能人在带动,政策在加力,投入在倾斜,变化在显现:今天的坎子山村,昔日羊肠小道已变成6米宽的旅游公路,“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家家户户养起牛、羊,种植高山蔬菜,玉米加工企业已经运转,易地扶贫搬迁让一批村民住进新家,乡村旅游正在规划……截至目前,坎子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6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