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以增强群众性为牵引推进工会改革创新

11.04.2017  09:58

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把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贯穿改革始终,着力做强基层、服务职工,聚焦主责主业,完善运行机制,使工会的群众性底色更鲜明、工会工作的群众基础更厚实,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群众。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把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贯穿改革始终,着力做强基层、服务职工,聚焦主责主业,完善运行机制,使工会的群众性底色更鲜明、工会工作的群众基础更厚实,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在把握改革切入点中彰显群众性

推进工会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其中,政治性是“魂”,先进性是“旗”,群众性是“根”,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工会工作和工会改革的实践。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都要以厚实的群众性作为基础;丧失了群众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性和先进性上的要求也难以真正落实。工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职工群众。当前群团工作包括工会工作中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集中体现在群众性弱化上,实质是脱离群众。因此,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在保持和增强群众性上出实招、下功夫,努力实现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

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着眼于解决脱离职工群众的突出问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从领导机构的改革到基层工会的建设,坚持为了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通过整合机构优化职能、完善干部管理方式、健全工会组织体系、夯实基层激发活力、创新联系服务职工机制、改进活动方式和工作作风等,着力解决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广泛性、代表性不够,活动方式自我循环、封闭运行,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不够完善,资源向基层倾斜不够等问题,工会组织的群众性进一步增强。

聚焦主责主业,在竭诚服务职工中彰显群众性

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的天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要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必须做好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迫切要求工会在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上更加有为,增强联系服务职工的意识、能力、效果。

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普通职工身上,着力完善联系服务职工制度,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调查研究、基层挂职任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谈心和征求意见等5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总党组成员都确定了1个县级工会和1个企业工会作为联系点,直接到一线了解实情和职工诉求。坚持从职工群众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在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会所能的领域找准着力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探索建立服务职工群众满意度评价制度,服务做得怎么样让职工说了算,根据职工意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职工建功立业机制和技能形成体系,加快培养锻造更多大国工匠,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加快建设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强化工会资产服务职工功能,打造有影响的服务职工品牌。以“一片心、一叠卡、一张网、一个家”为抓手,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错峰服务”、职工预约和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围绕职工“生物钟”开展服务。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各级工会通过精准识别和“四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帮助已建档立卡的200余万户困难职工家庭实现解困脱困。推进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双提升”,帮助农民工稳定就业、融入城市,建立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让农民工有“歇脚”的地方。

夯实基层基础,在扩大有效覆盖中彰显群众性

我国工会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基层工会组织处在群众工作第一线,离职工最近、联系职工最直接、服务职工最具体,是凝聚职工群众的主阵地,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随着职工群众就业、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化,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新领域新阶层中,还存在大量没有覆盖的盲区和“飞地”。推进工会改革,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必须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扩大有效覆盖,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把做强基层、激发活力作为重要基础,集中开展“强基层、补短板、增活力”行动,推动了工会工作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坚持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有工会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设工会组织,探索以多种方式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提高建会质量。锁定盲区和“飞地”,加快新就业形态和新领域新阶层中的工会组织建设,推广上海宝山区顾村镇等地方和基层工会坚持依法办事、依靠职工建会的经验,探索推行职工企业体制外单体入会,动员职工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组建和参加工会,推动非公企业建会工作取得突破。适应“互联网+”时代职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积极推行网上入会、手机APP入会等新途径,拓宽职工便捷入会渠道。聚焦农民工入会工作,2015、2016连续两年发展农民工会员1500万人左右。通过多种方式,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凝聚到党的周围。

完善运行机制,在保障职工主体地位中彰显群众性

工会来自职工、植根职工。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主体,也是根本依靠力量。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必须突出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充分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工会工作才能有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全国总工会在改革试点中,坚持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当主角,积极推进工会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在机关机构改革中,紧扣群众性特点整合机构优化职能,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在工会副主席、常委、委员、代表及内部工作部门人员的安排上,提高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把更多普通职工中的优秀代表吸纳进工会领导机构,提高了工会对职工群众的代表性。在工会组织制度上,完善工会组织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代表和委员履职述职制度和直接联系职工群众、接受职工群众评议制度,主动接受职工群众和社会监督。在基层工会建设中,着力深化“双亮”、落实“四权”,做到组织活动请职工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职工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一起评议,创新完善会员评家、会员代表常任制等制度,把会员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让职工参与工会工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各环节,使工会的工作和活动充分体现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工作方式上,走出单位大院,更多地在社会层面、网络空间,直接面向职工群众开展工作。通过改革,调动了职工群众参与工会工作的积极性,扩大了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社会上的影响力。(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阳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