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报告
2015年,是中央启动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第五年。在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聚焦四大片区主战场,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统筹发展的大视野、竞进小康的大格局、精准扶贫的大战略,围绕片区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六大建设任务,坚持基础为先、产业为基、生态为纲、脱贫为要、民生为本、创新为力“六为”并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力打好片区攻坚战,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跨越发展创造条件,筑牢底盘。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14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规划投资1077.7亿元;解决了77.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坚持基础为先
省委、省政府坚持片区发展、基础为先,下决心补齐短板。在省直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片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优化布局、完善体系、增强能力的要求,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先导性工程来抓,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切实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为片区扶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交通建设立体推进。按照“内联外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目标,把交通建设作为片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2015年,四个片区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47亿元,其中高速公路114.5亿元、普通公路227.5亿元、站场建设4.9亿元。结合“村村通客车”目标,加大片区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新建通村水泥路6204公里,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车,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农村水利薄弱环节,以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2015年,四大片区到位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32.54亿元,解决了143.49万农村居民和24.88万中小学生饮水安全。三是能源建设扎实推进。因地制宜地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积极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基本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四大片区2015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近50亿元。四是信息建设快速推进。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行动光纤“村村通”现场推进会。2015年安排试点资金1.9亿元,扶持贫困县开设网店1.4万多个,从业人员6.5万人。未通宽带行政村由去年1578个减少至440多个,基本实现了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部领先、全国靠前”的目标。
坚持产业为基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四个片区坚持绿色、特色和比较优势,力求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的理念,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基本形成了区域产业体系及其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方式开发农业的理念,坚持一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省直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积极给予支持,在四大片区安排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6.4亿元,调剂各类中央及省级农业专项资金10.5亿元和国土整治资金22亿元,有力支持了四大片区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片区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省级财政安排四大片区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97.24亿元,拨付片区中小实体经济发展资金20.57亿元,支持片区各县发展与本地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片区产业转型升级,将优势资源变成资本。三是提升旅游产业带动力。四大片区积极创新“旅游+扶贫”模式。2015年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完成了10个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
坚持生态为纲
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大片区坚持生态底线不突破,生态红线不逾越,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一是推进“山更绿”。2015年,四个片区共投入中央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25.2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22.18%,四大片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9.3%。二是推进“水更清”。合理配置与加强重点水源地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认真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先后启动项目251个、投资33.05亿元,项目完工率达到87%、完成投资率91%,使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争取1.26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片区有关县市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推进“村更美”。争取中央和省环保专项资金5.6亿元,重点支持四大片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收益、文化得到传承,使城镇乡村留下历史文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是推进“天更蓝”。推广采用可再生性新兴能源与智能电网、节能储能、碳捕获、新材料等低碳技术,大力促进以矿业资源精深开发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扶持低碳产业,鼓励低碳交通,开发低碳建筑,倡导低碳消费,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五是推进“土更净”。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和“绿色行动计划”。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污染企业“全防全控”治理工程,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2015年,四个片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4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2.4立方米,同比下降3%。
坚持脱贫为要
统筹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互衔接、深度融合,发挥最大减贫效应,切实做到“双轮驱动”。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作战图”。在全国率先提出精准扶贫“挂图作战”,制定了精准扶贫时间表,绘制了《湖北省精准扶贫作战图》,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规划,将贫困人口分布、脱贫时间进度,分别在辖区行政区划图上明确标注,实施“限期脱贫”责任制,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37个片区贫困县市(含比照享受幕阜山片区政策的县市),计划9个在2017年脱贫摘帽、24个在2018年脱贫摘帽、4个在2019年脱贫摘帽。建立“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省委、省政府向中央立下军令状,省与市州、市州与县市、县市与乡镇均签订精准脱贫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二是从严考核,用好“指挥棒”。制定出台了《湖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对贫困县的精准扶贫考核权重大幅度提高到70%,把脱贫攻坚的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强化片区党委、政府推动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引导片区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三是建章立制,把好“政策关”。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在全省组织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实行动态管理,严格甄别贫困户,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统筹纳入“五个一批”扶持范围。分类别制定了《全省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创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湖北省农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湖北省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合一保障办法》等政策文件,确保“五个一批”政策、项目有效落地,真正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固本强基,筑牢“保障网”。围绕创新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扶贫开发任务重的乡镇设立扶贫机构,配备乡镇专职扶贫干部。全省四大片区共组建8600个工作队、近34000名干部常驻贫困村,对3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结对帮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实施村医村教进班子、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夯实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五是检查督办,培养“硬作风”。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精准扶贫实绩检验“三严三实”教育成果。省委督查室组织对四大片区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暗访督察,并将督察结果在全省通报,以营造真扶贫、扶真贫的风清气正环境。
坚持民生为本
省委、省政府秉承“民生决定目的”的理念,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深厚的感情做好民生工作,用创新的方法抓好民生工程,用发展的思维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八字经”,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片区群众生活水平,让广大贫困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场馆、商业中心、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2015年,四个片区共投入公共服务资金158.55亿元,片区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观,基本实现卫生室和合格村医全覆盖,新农保、新农合参加人数不断上升;落实四大片区教育保障经费15.97亿元、兑现学生助学资金15亿元,学前教育和学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高;落实民政资金3.2亿元,支持四大片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和81个农村福利院建设。投入文化专项资金3.89亿元,支持四大片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推进社会保障规范化。探索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片区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实行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2亿元,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在继续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省再按人年均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逐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20%。加大医疗保险救助力度,贫困户报销后个人承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按不低于70%予以救助。三是大力促进就业。支持四大片区新增就业18.6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6万人,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15.4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6.93万人。
坚持创新为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各片区县市坚持改革、大胆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片区扶贫攻坚的环境,助推片区扶贫攻坚。一是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积极开展部省协作。2015年9月24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在红安县召开,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亲自主持会议,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水利部等21个中央部委(单位)参加会议,会议协调片区重大扶贫项目40多个。武陵山片区以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建立湘鄂两省、湘西恩施两州、龙山来凤两县跨区域推进协调机制。秦巴山片区实施丹江口与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跨省协作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完善扶贫投入县级整合平台,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推进机制。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省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湖北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召开支持片区扶贫攻坚的政银企对接推进会,大力推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开展“一县一品、一行一品”县域融资模式创新。创新扶贫搬迁投入机制,由湖北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筹建湖北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专项贷款365.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搬迁工作。四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先后在秦巴山片区竹山、竹溪两县召开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在红安县召开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振兴发展推进会,在恩施市召开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在阳新县召开幕阜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办公会等会议。省片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班,运用新一轮建档立卡大数据成果,分片区进行分析、把脉问诊、理清思路,形成四大片区分析报告,指导片区攻坚工作,得到省领导好评。五是创新领导挂点联系机制。建立省领导联系贫困县工作制度,对四大片区37个县市区,每个县明确了一位省级领导联系,实现全覆盖,不脱贫不脱钩。37位省领导率先垂范,纷纷深入对口联系县市调研精准扶贫、指导精准扶贫,并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