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寿硚将原址重建 350年前“河桥一体”景观有望重现
350年前的汉口“河桥一体”景观有望重现汉正街。据悉,不仅“保寿硚”将在原址重建,其周边的玉带河、长堤街景观也将被重塑,老汉口湖港交错、人商鼎沸的盛景将部分重现。
保寿硚位于硚口区保寿巷,南临长堤街,北靠中山大道,东临延寿巷,西临多福路。桥面总长12.2米、宽3.16米、高1.2米,主桥体由8块麻石的大梁构成。
据《硚口区志》记载,保寿硚又名玉麟桥,始建于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重修。《山陕会馆志》记载,保寿硚正对山陕会馆的后门,桥的附近是属于会馆的房屋、田地、湖塘,修桥是为了方便人们过河,到后湖去。历史地图显示,当时长堤街外围是低洼水滩地,为了到后湖,人们逐渐筑堤、筑桥,形成河网地带。随着填河造地建房,这一带又逐渐形成商业街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寿硚下还是有河的。后来随着附近环境整治和变化,河道逐渐废弃,被填平成街道,成了保寿巷的一段路面。
1988年12月10日,市政府公布保寿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认为,保寿硚历史悠久,约有350年,为硚口最后一座古石硚,是硚口之为“硚口”的历史见证,也是武汉硚口区发展的缩影。在古建筑日益消失的今天,保寿硚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3处仍在原址的古建筑之一,可说是无价之宝。
据悉,现在武汉三镇城区内,真正建于1840年以前、能称为“古建筑”的只有7处,被归结为“四塔二桥一牌坊”,即洪山公园的无影塔、洪山宝塔,黄鹤楼的胜像宝塔,汉阳公园的石榴花塔;武昌的白洋桥、汉口的保寿硚;汉阳的共勉街牌坊。其中,仅有洪山宝塔、白洋桥、保寿硚还在原址。
保寿硚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清代晚期以前,汉口湖港交错,小桥甚多。据《续汉口丛谈》记载,后湖港上建有万寿桥、保寿硚、建寿桥等,后由于人口密度增加,湖港渐渐淤塞,多数古桥被拆除、毁坏或埋入地下,保寿硚为硚口遗存的唯一古桥。此外,保寿硚由商人集资兴建,是市民公益精神的体现,也是汉正街乃至汉口商业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地理标志。
从科学价值上来说,保寿硚合理的力学原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桥思想,反映了古代汉口工匠的建造技术水平。其灵活的“堤+桥”形式,说明了当时汉口的地理环境,硚西侧的挡水墙更是说明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在考古挖掘之前,保寿硚桥面被水泥路覆盖,成为保寿巷内一段街道,栏杆则成了巷子两边房屋的基角。现场勘察测绘时发现,桥体下遗留有大量为修筑河道使用的红砂岩,已收集保留,为日后桥体及河道修缮时利用。考古勘察还发现了桥体西侧保护桥体防止水流冲刷桥墩的红砂岩石挡水墙,南北两侧各有一道。
武汉复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介绍,将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保护修缮保寿硚,保留全部的历史信息,维修设计与施工都将按“四保持”(保持传统形制、传统结构、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方法进行,完整恢复原貌,使其延年益寿。
据悉,为了避免保寿硚在新建建筑施工时被损伤,保护工程将采取整体平移再迁回原位的方式。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