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湖北仅存的清代圣旨:布块“渐变色”防伪技术高
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熟悉,“奉天诰命”就是圣旨。宜昌市档案馆就藏有一卷“奉天诰命”圣旨,且是湖北各档案馆仅存的清代皇帝圣旨。
明清定制:一至五品官员用诰命授予;六品以下则用敕命授予。此“奉天诰命”是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的一份满汉文合璧的朝廷诰命文书。该档案长329厘米,高30厘米,全文共23行,计251字。
布艺材质绚丽多姿
多重防伪技术高超
由于历经300余年,“奉天诰命”卷轴已失,边缘略有残损,但仍然可从五种颜色、祥云图案、布料材质上彰显绚丽多姿、雍容华贵之势。
圣旨在御玺、印章油墨的制造上,布料织造制作上,都展示了康熙年间高超的防伪技术。
就像现在的钞票防伪一样,首先是所用材料的特殊性。用于制作圣旨的布料为独家提供;圣旨不是全黄色,而是由等长度的五种颜色布块组成,每一种颜色的布块都连接得天衣无缝,形成现代所谓的“渐变色”。
此外,还采用了另一个防伪绝招:书写圣旨的绢布很严细,均匀地印满了祥云图案,行文开头的第一个字,是印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两端翻飞的银龙有凹凸感,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看来皇上也怕有人假传圣旨呢!
将军戍守宜昌有功
其祖父祖母获封赠
这个“奉天诰命”的大意为:吴豹任湖广夷陵镇(今宜昌市)左营游击将军(从三品武官)时,因忠于朝廷、心系百姓、戍守有功,受朝廷嘉奖,赠予其祖父为骁骑将军,赠予其祖母为夫人。
据考,我国封建王朝从晋宋开始推行一种封赠制度,把官爵授给高官重臣的父母,唐末五代到清末,上追曾祖、祖、父母三代,往往是以子孙的官爵为封赠。朝廷赐给诰敕,生者称封,故者为赠。既然朝廷的封赠制度如此严肃,那么吴豹又为何能受到朝廷封赠诰命呢?这要从了解吴豹的身份找答案。
据《东湖县志·人物志》记载:“闽人吴泰嵩,随父豹之彝陵游击任,遂为州人。”奉天诰命文曰:“署副将管湖广彝陵镇标左营游击事吴豹。”此两处都言吴豹为游击任,说明吴豹的身份是武官,为游击将军。清代绿营兵设游击,职位次于参将,为从三品武官,分领营兵。相当于今天的宜昌军分区司令员。
吴氏后人捐赠“圣旨”
继承“勤善忠孝”家风
今天,我们能有幸目睹300多年前的稀世珍宝,要特别感谢吴其金老人当年把“传家宝”无偿捐献给国家的义举。1991年10月18日,家住宜昌县(现夷陵区)的吴其金将“奉天诰命”捐赠给了宜昌地区档案馆,他是吴豹将军的第九代传人。
据吴其金老人回忆,在战乱年代,他的长辈在颠沛流离中将诰书紧贴内衣,睡觉时藏于枕下,片刻不离。日军侵华时,他的祖父将其包裹好,藏于屋檐墙端相交处的砖缝中,才逃过一劫,可吴氏家谱却被日本鬼子劫走,也丢失了大量祖传藏书及文物。“文革”期间,一些文物古籍被视为“四旧”,要求进行销毁,他的祖母对“奉天诰命”极为珍视,不忍割舍,冒险将它藏于床铺稻草内,终日蚊帐遮掩,也不准后辈接触,采取丢卒保车的办法,将家里其它的一些古书装了几麻袋,送去废品收购站,凭卖书收据才幸免过关,保住了诰书。
如今,先祖吴豹已经有第十二代传人了,历代后人对这位先人极为崇敬,除了他的业绩外,还有他留下的祖训家风。
吴其金老人于2010年整理的《吴氏族谱》,首页赫然写有“耕读为本、勤善为荣、忠孝为德”的十二字祖训。吴氏后人一直遵守祖训,现在的新一代都受过较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长,亦工亦农,各得其所,成家立业,各享其成。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