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我们的人生同样精彩——武汉儿童福利院35名孤儿喜圆大学梦
06.09.2016 19:17
本文来源: 民政厅
一遍遍摩挲着曾经睡过的床、使用过的书桌,19岁的王竹婷一脸怅然。昨日,这个腼腆的女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活12年的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踏进湖北理工学院校园。
她是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走出第35名孤儿大学生。在这里,既有考取重点大学的阳光男孩缪笛、身残志坚的“画家”丁小安,也有考取华师艺术职业学院的“逐梦女孩”沈雪萍……
开学之际,记者走进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探寻孤儿大学生的别样求学路。
王竹婷:设计自己的服装品牌
昨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老师李秋明开始帮王竹婷整理行李,按传统,对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福利院都会为他们置办一个大行李箱,并准备两套新衣服。这里的老师妈妈还会送他们去学校报到。
王竹婷和李秋明相约,“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看望李妈妈。”
王竹婷考取的是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她无限向往。“李妈妈,我要当一名服装设计师,设计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临别前,王竹婷将这个秘密悄悄告诉了李秋明。
王竹婷自幼父母双亡,7岁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孩子们来到福利院,我们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不仅要将他们抚育成人,更要让他们成才。”从那无助的眼神里,院长彭莉莉品出别样心酸。
小学三年级时,王竹婷迷上画画,并选择美术专业作为将来的方向。“一定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老师们暗自思忖。他们聘请专业老师教孩子们弹钢琴、学绘画、跳舞。去年美术联考前,福利院还特意为王竹婷报了培训班。
考前的一幕幕,王竹婷清晰地记得:老师每天深夜守在培训班门口,接她回福利院;专门为她做好饺子、排骨汤等夜宵。湖北美术学院老师王伶羽怀着身孕,利用休息时间,义务教她画画,风雨无阻。“我是社会培养出的大学生!”王竹婷感慨。
丁小安:残缺双手,璀璨人生
武汉儿童福利院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叫丁小安。
由于患有先天性双上肢畸形,双手萎缩,丁小安至今连夹一张纸都很困难。出生两个月时,他就被父母遗弃。
小时候,他常用红蓝铅笔给教科书插图填色。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让福利院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他们赶紧为丁小安购买画具。手不方便就用脚,一个个豆大的老茧最终换来丁小安的另一种人生。
1995年,丁小安考入山东烟台一所大学,专修国画。
2000年,丁小安回到福利院,当上美术教师。近年来,他的画在全国比赛中屡获殊荣。“一定帮帮那些和我同样命运的孩子。”丁小安说。
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90%的孩子都患有残疾。“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身体缺陷,就剥夺他们这项权利。”院长彭莉莉介绍。
在福利院教室,记者看到:丁小安正用手指夹着绿色画笔,教孩子们画草坪。“在这里画一条绿色的线,代表草坪……”他的班上共有14名学生,年龄从10岁到16岁不等。这些学生大多智障,即使是画一条线,丁小安都必须反复地教,直到每个学生都学会。他深知,残疾孩子求学艰难,每一点进步都意义非凡。
“第一次执教特殊儿童,看着孩子们‘鬼画符’,我曾想过放弃。但如果当初老师放弃了我,我又会怎样?”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他还是坚毅地站在讲台上。
丁小安说:“残疾孩子虽然在身体某些方面有缺陷,但在其他方面或许存有潜质,让这些不幸的孩子们重新找到幸福快乐,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缪笛:庆幸生长在爱的社会里
全国化学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物理二等奖,市区三好学生,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又保送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缪笛的履历表上满是“亮色”。
如今,缪笛在华为武汉分公司工作,休息时间,他常回“家”探亲,辅导弟弟、妹妹们学习。
儿时的记忆已被岁月冲刷得模糊不清。缪笛只知道自己6岁时父母双亡,3年后,被汉阳民政部门送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来时的模样,该院教务科胡芳记忆犹新:面色发黄,身体孱弱,还患有肾炎。在福利院悉心照料下,缪笛的病情渐渐好起来,也逐渐变得阳光开朗。
“如果没有福利院和学校老师的帮助,我肯定考不上大学。”缪笛说,为了让他接受教育,福利院老师们四处奔波,联系接收学校;到处搜罗书籍,供他阅读;联系辅导班,加紧校外集训。
对此,缪笛一直心怀感恩:“对我们孤儿来说,吃好穿暖就是一件奢侈的事,能接受高等教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孤儿不孤,我们是幸福的湖北孤儿大学生,最能理解幸福的含义。”(载于2016年9月6日湖北日报第14版)
本文来源: 民政厅
06.09.2016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