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坚守12位劳模接力 24路公交成江城敬老名片

05.05.2015  11:03

  图为:24路公交车受到众多老年乘客的青睐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曾茜 张吉晴 图/本报记者邹斌

   6:00

   为老人多等几秒钟

  此时,路上车流量不大,上车的多是出门锻炼的老人,以及去上学的孩子。跟车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每一次乘客上车,司机刘勇都要等全部乘客都上车刷了卡,走上了台阶,并且往里走了几步,他才会关门起步,“一般都要等个两三秒,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年纪大或者行动不便的乘客来说很重要”。

  坐了二十多年24路的71岁乘客朱云霞看见记者在采访,立即竖起大拇指,对这趟公交的“车风”赞不绝口,“我们老年人,就喜欢坐24路,车子开得稳当,从来不‘飞起来’跑,乘客上下车,从来不催。几十年的风格,保留下来了”。

   11:20

   上车叮嘱“扶好慢走

  王冰在24路开了15年车,记者注意到,在非高峰时间段,车厢内的“银发乘客”几乎占到一半。“您扶好了,”“慢着点,不着急”,“后面有位置,您找地方坐”,老人上车,王冰总不忘记叮嘱几句。

  “有时候,上车听他们这么叮嘱一句,心里觉得特别温暖。”50多岁的周晓琴告诉记者,身边的朋友和她一样,都喜欢坐24路,就是因为驾驶员从来不催人,也从来不嫌弃老年人。

   13:20

   轻巧绕过坑洼

  到下午1时许,刘勇已经跑了四趟车。路面不时出现坑洼,面积不大的,刘勇总能提前收油减速,娴熟地绕过,面积太大躲不掉的,他就放慢车速,尽量让车别颠得太厉害。

  据了解,为了把车开平稳,24路的司机们下了不少苦功。“以前练习开车,要在车上放上一满碗水,转弯水不洒出来,才算是技术过关了。”刘勇说,现在,他能记住整条线路来回经过的约40个交通灯,甚至每个灯放行的时间和变化频率。

   23:00

   人稳车才稳

  此时,夜色深沉,汉阳阳新路的公交场站显得有些清冷,检查完车后,肖想平出发了。肖想平在24路开了30年公交,他告诉记者,24路公交开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很稳定,驾驶员开车时间长,对路面情况非常熟悉。

  据了解,24路公交车有40多个司机,他们在24路公交的平均服务年限在10年以上,是武汉市公交集团人员最稳定的一条线路。

   12名劳模接力传递敬老情

  1958年,赵金梅和数百名武汉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的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武汉市公汽公司,成为24路的乘务员,也是当时武汉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公交乘务员。作为24路开线元老,赵金梅1964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她的引领下,24路涌现出被誉为公交“黑牡丹”的张爱荣、第一个用普通话、方言以及手语相结合报站的颜胜武、准时出头班车从未迟到的鲁汉华等12名全国、省、市劳模。24路的敬老传统,也正是从赵金梅这批劳模传承而来。“当时人们公共出行交通只有公交车,24路经过的是老汉口最繁华的区域,从起点到终点人都很多。”73岁的赵金梅回忆,当年自己做乘务员时,每天要出5趟车,一个单边超过1小时车程,虽然有乘务员专座,但她一天10个小时在车上基本都站着,座位大多是让给老人、孕妇,碰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她都会下车服务扶一把。

  乘务员靠服务细致敬老,公交车司机则练好技术敬老,同赵金梅一批进入24路的刘玉萍在1971年转为24路公交车司机,开车37万公里没出过事故,1979年被评为武汉市劳模。“24路敬老精神像滚雪球,每个劳模都带徒弟,口把口教、手把手传承给年轻一辈司机。”赵金梅退下一线后,主抓24路服务工作,张爱荣、颜胜武、刘勇都曾跟赵金梅学习过,“我们上岗前都要在培训班学习,在老一代劳模身上学到了不少服务技巧和经验,还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精神。”颜胜武说。(记者余鲁西)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