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社会正义也需制度激励

12.12.2014  14:29

    12月5日,在河南南阳通往社旗县的大巴车上,一名22岁女孩遭遇一男子猥亵,女孩反抗并向司机求救,要求其报警,但司机没有及时施救,造成女孩被拖下车,遭遇殴打。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15天,公安机关正展开调查,长途客车所属客运公司对多名管理人员进行处分,当事司机已被解雇。(12月11日《大河报》、新华社12月11日电)

    女孩的不幸遭遇曝光后,除了表达对猥亵者的厌恶和愤怒,关注事件进程外,许多人亦纷纷指责大巴司机不负责任、乘客心肠太硬。在许多类似的突发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往往都成为议论的焦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民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遭遇坏事的女孩不是别人,她可能是你的母亲、你的妻子、你的女儿、你的姐妹……帮助别人,其实就是保护自己。相信大部分人,仍是有救助他人之心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行,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集体缄默,甚至冷漠纵容?除了自身力量不足,缺乏应对经验,胆怯、从众等个人因素外,还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目前,各地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机构、认定标准均不统一,由此造成了许多令人纠结的案例。比如,一些见义勇为者自身付出极大代价,行为却没得到认可,甚至得不到被救者一声感谢。想来,那些“冷漠围观”的人群中,总有那么几个人,脑海曾划过这样的疑问吧:如果上去救,能算是见义勇为吗?如果受了伤、出了事,家人怎么办?如果一时失手,会不会承担法律责任呢?得到鼓舞的动力太少,需要犹豫的事情太多,热血会逐渐冷却。另一方面,若坏人没有及时得到法律制裁,人们也会担心被“秋后算账”而不敢站出来。

    据悉,目前警方仍在就此案调取监控录像和寻找目击证人,希望当时没有站出来的人们,此刻能为惩处罪恶,伸张正义出一份力!更希望强有力的制度能替见义勇为人员撑腰,让心怀正义的人们,能够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更有尊严。(屈旌)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