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旅游“五主模式”成为“美丽湖北”建设的样板

05.10.2014  20:36
                                                                                            湖北日报讯  省政府研究室(中心)湖北大学联合调研组
                                                                                                                                                    (2013年11月)

  编者按
        黄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辖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7万,是武汉市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生态最好的新城区。近年来,该区坚持旅游兴农富民战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品牌和区位优势,推行党政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景群——木兰景区群,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3A景区3家。目前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
        2013年5月22日,省长王国生考察了黄陂旅游景区,充分肯定了黄陂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果。黄陂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探索,引起了国家、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省政府研究室(中心)、湖北大学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报告全文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一、黄陂区旅游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一)发展成效
        1. 旅游业已经成为黄陂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武汉市黄陂区旅游资源丰富,黄陂拥有“盘龙殷商”、“木兰传奇”、“二程理学”和“首义黎黄陂”四大文化名片;拥有武汉独有的水陆空俱全的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拥有武汉境内最高的山、最洁净的湖、最大的森林公园、最多样化的动植物种类和集幽、奇、险、秀于一体的自然山水风光;还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多项国家级桂冠。拥有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清凉寨、木兰古门、锦里沟、木兰云雾山、农耕年华和大余湾、天寨沟漂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汉口北旅游购物中心、奥特莱斯旅游购物广场等木兰系列景点和星级景区,构成近千平方公里的都市后花园——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景区群,被誉为中部最美的生态文化休闲之都,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列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项目,为华中地区及高铁游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县)”、“中国最具活力的老区生态旅游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旅游强区”称号。
        目前,黄陂旅游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道,有10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左右,间接就业为25万左右,旅游业也真正成为该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是该区四大经济板块之一。2013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0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5%和50.55%。旅游己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名区的蝶变。以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等4个4A景区整体打包的“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于10月9日景观价值获得通过,正等待专家组现场验收。同时,黄陂还在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智慧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创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高、推亮黄陂旅游成为全省旅游的新高地。
        2. 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2年底,该区旅游景区有15家,还有盘龙城遗址公园、姚家山红色旅游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中,4A旅游景区数达7家,3A景区3家。这种高密度、高品质的景区群在全国尚属首例。该区有旅行社6家,门市部达25家。各类旅游宾馆酒店63家,其中有3家正在申报四星级,1家申报五星级。该区乡村休闲游得到快速发展,木兰乡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名镇,木兰乡和大余湾分别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长轩岭街和蔡店乡刘家山村分别成功创建武汉市首批旅游名镇、名村。谦森岛庄园、武湖生态农业园、农耕年华、胜天农庄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区已建成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休闲山庄168家,星级农家乐近千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9家,位列全省第一。
        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陂区高度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巨大投入,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等。一是完善全区旅游导视系统。制定了《旅游城市公共标识指南》,对区内所有标识按标准进行更新、完善和补充。目前,黄陂区拥有了全省最标准、最完善、最全面的旅游导视系统。二是高标准提升旅游公路。去年共投资5.8亿元改扩建了全区旅游公路,实现了15分钟可到达一个景区,2小时串联所有景区的“15+2”旅游交通圈。三是新建了黄陂旅游集散中心。为适应黄陂旅游发展要求,结合创5A和标准化建设,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黄陂旅游集散中心。成为武汉北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咨询、换乘中心。同时,对旅游区的电力、通讯等设施投资改造升级,实现了旅游区电网、网络全覆盖。特别是通过创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双创”工作,促进了黄陂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新台阶,使全区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在规范化、人性化、特色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方面同步提升。
        4. 旅游市场半径得到进一步扩张。黄陂区十分重视旅游市场的打造,一直坚持党政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对旅游市场进行开发和培育。一是加快推进旅游“走出去”战略。有效协调各景区和旅游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做营销,多次牵头组团参加地区和全国性的旅游宣传推介、营销交易、交流合作和学习考察活动,举办“万名老广游木兰”、“百万中原人畅游木兰故里黄陂”活动,紧紧抓住武汉在全国高铁的中心区位优势,积极开拓高铁沿线旅游市场。与周边5个市区县建立了旅游战略合作伙伴和联盟关系。二是积极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到2012年,黄陂区成功举办了13届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5届木兰山登山节和5届武汉木兰杜鹃节。还有武汉首届赏花节暨“灵秀湖北‘市长xie你游’启动仪式、“2013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中国总决赛”、木兰草原的那达幕节、木兰清凉寨的喊山茶节等也办得有声有色,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黄陂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利用媒体营销。充分利用平面、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积极利用户外广告、车身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宣传营销。因此,黄陂旅游市场也由原来以武汉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华中为主,并且辐射到全国各地。
(二)主要经验
        1. 党政主导,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对促进旅游发展不遗余力,完善了区级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强化了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先后制定了各类旅游规划,形成区域完备产业规划体系。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文件。在资金、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对景区建设予以政策支持。近两年,政府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黄陂旅游集散中心;投资800万元更新和完善了黄陂区旅游道路标识标牌。投资5.8亿元打造了武汉市首条最长的绿色旅游景观通道岱黄高速——木兰大道和130公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交通环线,实现全区各大景区之间旅游线路循环贯通;投资1.1亿元按二级旅游公路标准修建梳研大桥和大余湾旅游公路;投资1.26亿元改扩建了至木兰天池的十素二级旅游公路;投资1.5亿元打造木兰山入口服务区。投入500多万元启动智慧旅游。政府联合企业共投入近10亿元用于创建5A景区提升规划和景区设施的提档升级。每年投入1000万元对景区创  A、饭店创星、农家创业等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
        2. 企业主角,投资旅游产业合力发展。黄陂旅游业良好的成长性,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家们纷纷回归投资介入,全区从事旅游行业创业总人数现已达到2.5万人,投资100万元以上的1550人,兴办旅游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化旅游企业达到12家,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景区开发建设以“业主+村组+农民+行政组织”的“景区带村”的开发战略和各方联动模式为主,吸引社会业主投资达百亿元,建成景区16家,还有盘龙城遗址公园、姚家山红色旅游区、木兰湖欢乐水魔方主题公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并正在动工兴建4座5星级酒店。全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3. 农民主体,融入旅游产业共赢发展。积极组织农民依托自己的山水、林地、耕地、建筑、人力、资金等参与景区开发,入股分成。并加大区级奖励扶持配套,量身打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别具一格的休闲山庄或“农家乐”。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全面参与景区的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服务,从而使许多农民成为了酒店业、餐馆业、运输业、农副土特产经营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老板,让更多农民参与到旅游景区、旅游专业村、旅游特色镇建设中。在此基础上,北部地区乡镇从实际出发,定位于旅游服务型中心城镇,着力打造一批“木兰山水之乡”、“木兰杜鹃之乡”、“木兰泥塑之乡”、“木兰茶香古镇”、“木兰民俗古镇”、“木兰明清古镇”、“木兰商贸口子镇”等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商贸、特色生态镇,形成“名镇效应”,加大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强化小城镇承载力和吸纳力,使北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为推进黄陂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已建成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休闲山庄168家,星级农家乐579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9家,位列全省第一。木兰乡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名镇,木兰乡和大余湾分别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长轩岭街和蔡店乡刘家山村分别成功创建武汉市首批旅游名镇、名村。有10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涉及旅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
        4. 行业主管,助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着力引导旅游开发企业、农民按照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在聘请专家和专业机构高质量高水准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帮助开发业主找准市场定位,力求实现差异化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发展,避免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倾向。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定期对全区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检查,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规范业内竞争行为。三是强化行业技能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整体提升全区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5. 品牌主打,力推旅游产业集约发展。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的“木兰文化”为核心,作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灵魂,依托“灵秀湖北”,宣传“醉美黄陂”;凭借“大江大湖大武汉”,推介“好山好水好黄陂”。着力主打“中国木兰故里、四季休闲黄陂”品牌。从多个层面、全方位、深入挖掘和弘扬宣传“木兰文化”,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并在央视播出,大型楚剧《少年花木兰》也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全剧播出,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以木兰山地区实景摄制电影《烽火木兰山》并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每年举办会节的同时,还在国家省市主流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宣传推介,提升黄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黄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条件
        1. 资源禀赋良好。黄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近千平方公里的生态区,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集群版块,可以给游客在一个区域几天内能够集中体验十多个不同特色的美景,这在全国罕见。目前已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全国拥有国家4A景区最多的区县。基本建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特别是整体打包形成“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申报国家5A旅游景区的四个4A景区各具特点:木兰山是木兰文化之源,是千年宗教圣地,是国家地质公园;木兰天池是木兰的外婆家,是木兰成长的地方,是国家森林公园。木兰草原是木兰骑马射箭,练就武艺的地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原风情景区;木兰云雾山是木兰将军的归隐之地,景区内有中国最大面积的杜鹃花海。
        2. 文化品牌凸显。黄陂拥有“盘龙殷商”、“木兰传奇”和“二程理学”、“首义黎黄陂”四大文化名片。近几年来,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的“木兰文化”为核心,作为“木兰文化旅游区”的主打旅游文化品牌,从多个层面、全方位、深入挖掘和弘扬“木兰文化”,已形成了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品质最高的木兰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群。
        3. 区位优势明显。黄陂区交通便捷,承东启西、衔接南北。独有的交通和区位,不仅在武汉市内独一无二,在全国省会城市亦属罕见。境内的天河国际机场、长江黄金水道、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沪蓉、汉十、汉麻等高速公路构成了立体交通“金三角”。武汉7条快速出城公路有3条贯通黄陂。区旅游集散中心到机场、码头、火车站都在30分钟以内,构建了15分钟到达一个景区2小时串联所有景区群的“15+2”旅游交通圈。
        4. 政策强力支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黄陂区探索出一条“党政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一体化之路,突出旅游业的重要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不仅从制度层面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整合现有行政资源,通过“大旅游”的管理模式统筹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且真正拿出有“干货”且“接地气”的优惠政策,真心实意支持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5. 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黄陂正处于贯彻落实《旅游法》和《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武汉中部崛起和“两型”配套改革实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打造中国中部旅游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这些难得的大环境中,有很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整合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四景区资源,合力创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全国独一无二。盘龙城古遗址公园、姚家山红色旅游区、木兰湖新一轮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些特色的旅游产品,势必拓展黄陂旅游发展空间,促进黄陂旅游提档升级,成为区域对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根本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1. 武汉中心旅游城市地位尚未突显。目前,武汉尚未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高端客源较少,消费档次较低,对目标客源的定位和高端市场的培育还停留在被动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黄陂旅游的发展。武汉要借力旅游交通突破,打造旅游发展新优势,力促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向武汉汇聚。去年底,武汉市政府出台了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九大升级计划”,每年统筹10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通过多项措施扶持旅游产业(其中,对于新评定为5A级、4A级旅游景区的,将分别给予500万元、4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努力把武汉打造成“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届时,武汉将成为中部旅游集散地、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核心枢纽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随着武汉从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到全国旅游中心城市、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再到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不断嬗变和发展,必将对武汉城市周边区域旅游的发展带来强大的辐射效应。
        2. 黄陂旅游未能进入湖北旅游“十大”旅游名片之列。我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迅猛。如恩施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恩施市的旅游产业近年来名声大噪,人气骤增;罗田薄刀峰、孝感双峰山、麻城杜鹃花新景区的崛起,武汉市内一批新景区的诞生将会使黄陂在省市旅游强区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武汉中心城区,如:武昌的楚河汉街、昙华林历史文化景区、东湖的欢乐谷和海洋世界,周边江夏区的中山舰发展态势等,使黄陂旅游压力倍增。更主要的是黄陂旅游还没有进入“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列,也成为该区旅游“登高望远”的心病。
        3. 黄陂旅游发展缺少龙头景区带动。“满天繁星不如一轮明月”。截至2012年底,该区旅游景区有15家,其中,4A旅游景区数达7家,居全国区县第一,3A景区3家。这种高密度、高品质的景区群在全国虽然少见,但都处于单打独斗、互相竞争的散乱发展格局,缺乏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知名旅游景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也是黄陂旅游市场辐射力有限的重要原因。因此,黄陂旅游景区抱团整合联合打造“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将是黄陂旅游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路径。
        4. 旅游业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当前黄陂区旅游发展仍处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结构和典型的“门票经济”模式阶段,旅游发展要素未能协调发展,旅游产品单一,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旅游接待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大多数景区还仅局限于门票收入,旅游商品、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综合性消费收入所占比例较小;缺少夜晚的文化娱乐、健康休闲和旅游购物消费,旅游商品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开发、销售机制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景区中高档次度假酒店少,缺乏能留住游客的娱乐项目和设施,消费水平低,旅游产出能力弱。
        5. 黄陂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尚需提高。一是该区旅游产业要素配套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设施建设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功能特别是道路有待提高。二是观念、利益、体制仍是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三是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需求。四是市场营销方式、手段和投入亟待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五是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单一,资源整合能力、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乏能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龙头企业;六是从域外到黄陂旅游进入性有待提升。黄陂区域内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已经完善,但是从外部进入黄陂却没有旅游导视系统,如武汉外环、汉十高速、京珠高速、武麻高速、武英高速等高速公路上都没有进入黄陂的旅游标识标牌,等等。
        三、强力推进黄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从更高层面推进黄陂旅游发展,打造武汉旅游第三极和湖北旅游新高地。
        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黄陂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成功创建了湖北旅游强区,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名区的蝶变。我们认为黄陂旅游“五主”模式的成功经验,不仅带动、促进了黄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值得在全省推广和借鉴。因此,建议省政府和省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等部门进一步从各方面深入总结推介黄陂经验,让“黄陂模式”像河南省的“栾川模式”、“焦作现象”那样不仅在我省全面推开,而且还可形成“湖北经验”推向全国,使其产生更大效应开花结果。此外黄陂将4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整合打包形成“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全力打造成“中国一流、中部一绝”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将形成中国最大的国家5A级景区集群,而且将会促进黄陂旅游实现大跨越、大转型、大发展,是黄陂旅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黄陂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必将为把武汉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作出重大的贡献,也将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说,创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是黄陂的大事,也是武汉的大事,更是湖北的大事。因此,建议省政府、省旅游局以及武汉市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在资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服务、宣传等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扶助,支持帮助黄陂旅游实现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切实把“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成武汉旅游第三极和湖北旅游新高地。
        (二)加大对黄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扶持力度。
        建议省、武汉市有关部门把黄陂旅游业提升到全省、全市战略地位来通盘考虑,加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支持黄陂旅游的发展。在黄陂旅游景区路网提档升级、区级游客中心建设、三环线和高速路口旅游标识标牌等重大项目建设上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建议省、武汉市制定和落实促进旅游发展的专门性政策。一是落实旅游专门用地指标。特别是景区在迁村腾地政策上需大力支持,把景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信用增强体系。同时,应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予以政策支持,扶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旅游奖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要符合新城区实际,要降低游客招来奖励标准,符合黄陂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实际,才能产生政策引导效应。
        (三)把黄陂作为全省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宣传推介。
        建议省里将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品牌纳入“灵秀湖北”宣传系列主打品牌宣传推介,大力提升“木兰故里,武汉黄陂”的知名度,支持黄陂上央视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同时,将黄陂红色旅游纳入大别山红色旅游板块统一打造和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经费的支持力度,把“亘古盘龙”和“木兰传奇”融入“灵秀湖北”系列,把“中国木兰故里”纳入全省旅游品牌战略。把“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与黄鹤楼、东湖、欢乐谷、楚河汉街共同放入省重点精品旅游线路,纳入省旅游局在中央电视台推介内容,让黄陂旅游能在全省旅游发展大格局和在武汉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贯彻落实《旅游法》,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
        从此次调查发现,整个武汉市除市旅游局在市政府机构编制中单列外,全市所有区没有独立的旅游部门,这与目前和今后武汉旅游业发展不相匹配。特别是黄陂作为湖北旅游强区,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阶段时,“质”的保障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职能机构,设立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领导机构。因此,建议我省充分吸收借鉴北京、海南等其他省市着眼于建立各行业共促旅游业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将以前分散的行政、市场、人力、资本、自然等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将单一部门的行业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有效解决了旅游业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了旅游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落实《旅游法》,制定出台我省细则为契机,结合湖北和各地实际,把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从湖北实际出发,使湖北省在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为全面推进湖北旅游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五)构建黄陂全域旅游发展框架,打造全新旅游目的地,从而实现旅游业的跨越转型。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黄陂旅游实现大跨越、大转型、大发展,黄陂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后,黄陂木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不仅需要有新的战略举措,同时更需要有发展理念上的突破。建议在未来的黄陂旅游发展中,应该重视从旅游产业理念向旅游经济理念的转变、重视旅游产业向旅游目的地理念的转变,树立“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的理念,按照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分工体系,推动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在新一轮旅游发展中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工作,把黄陂区2261平方公里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把全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城镇和村落、公路、河流都打造成景观景点,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力求在体制创新、旅游业态培育、重点项目推进、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在全省先行先试,再创经验。
        调研组成员:省政府研究室(中心)副巡视员张帆,省政府研究室(中心)处长孙军,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省委决策顾问、省政府咨询委员马勇教授,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湖北旅游学会秘书长刘名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