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僵狮子”闹元 唐代民俗“穿越”过年

21.02.2016  13:05
民俗表演“僵狮子”,表演者“”了。记者杨少昆 摄

  摆香蜡、喊彩语、鸣鞭炮……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随着喊彩人慷慨激昂的吟唱,一头独具特色的“僵狮子”开始起舞。昨天下午,黄陂潘黄村的元宵狮子灯开始“起灯”,拉开了正月十五闹元宵3天的序幕。

  黄陂潘黄村素有正月十三起花灯的传统,而各湾的“僵狮子”、舞龙灯等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据介绍,元宵节流行于黄陂、孝感两地的“僵狮子”,是全国独有的民俗。

  在昨天的舞狮现场,8名青壮年男子跪在香案前,头缠红巾焚烧黄表纸,用燃烧的檀香木熏“马脚”(舞狮的人),此时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数十分钟后,“马脚”猛然立起,双眼迷离且不住抖动,亢奋异常,舞狮活动由此开始。

  每年春节期间,散居在各地的黄陂人回到家乡,参与、观看跳“僵狮子”这种一年一度的乡村狂欢,还有不少武汉城区的市民慕名而来。

  黄陂区文联副主席、非遗专家组成员刘建新说,在黄陂农村,流行着“月半大于年”的俗语。“黄陂人把过月半比过年看得还重要,不论平时有多忙,外出打工者一定要回来看僵狮子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孙,保佑湾村的生活太平。

  “僵狮子”文化起源于唐代,为了延存“僵狮子”的精神文化遗产,从2013年春节开始,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用3年时间跟踪记录武汉市黄陂区潘黄村的跳“僵狮子”这一民俗活动,真实地记录并还原这一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化遗存,制作了一部40分钟的人文纪录片——《僵狮子》。(见习记者金茜)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