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地块留白穿堂风引进来 风道保护将有法可依

16.08.2014  22:21

  (长江日报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武昌沿江高楼在夕阳的映衬下现出美丽的天际线,一字排开的楼房中一处凹字型留白格外显现,从此凹字型中间看过去是一片水面和绿地”——这是拍客王远松为本报“全城共拍最美天际线”拍出的一张奇特照片。谁留下了江边这一黄金地块?昨日,经市规划专家解释,原来这是我市规划中特意留下的长江至沙湖风道,为城市降霾降温创造“穿堂风”。

   无心巧合 

   照片留白引发专家关注  

  拍客王远松今年62岁,是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退休职工,业余爱好摄影。自从“全城共拍最美天际线”活动启动以来,王远松主攻天际线拍摄,用镜头记录城市的美。7月23日,武汉在一场大雨后出现了久违的漫天彩霞,王远松带上设备登上汉口沿江大道上一栋50层的高楼,拍摄对岸武昌江边的天际线。王远松称,那天很顺利,登上高楼后看见光线不错,立马按下了快门。 

  8月11日,在本报与市国土规划局召开“最美天际线”讨论会上,王远松的这幅作品一经展示,立即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市编展中心主任胡忆东说,在这张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万达公馆和武昌工人文化宫之间留下了一处明显的缺口,从缺口望向远方,可以清晰地看到沙湖大桥、沙湖公园水面、楚河汉街、东沙联通通道,乃至远处的山坡也隐约可见,城市天际线表现出明显的律动感,滨水特征尤为显现。 

  胡忆东称,“这个缺口不是自然形成,是特意留出的长江至沙湖风道,这背后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理念。如同家里走道的‘穿堂风’一样,引风入城,可以为城市降温减霾”。 

   实地探访 

   夏天空调开不到十天  

  “穿堂风”是否能为城市送来清凉?昨日,循着照片中的场景,记者来到沙湖边,沿万达电影乐园施工地段向沙湖公园方向,道路右侧是一片规划的绿地山坡,前方是沙湖水域,向左远眺可以看见沙湖大桥横跨湖面,在湖对面果然看到林立的大楼间呈“”字型地空出了一道风道口。 

  随工程建设在此办公的花木公司张道礼说:“这条路上比其他地方确实更凉快一些,不仅在湖边,还是个风口,今年夏天空调开了还不到十天,感觉在武汉都能避暑了。” 

  再往湖边走,记者看到几位老年人正在湖边钓鱼。家住粮道街的董云发已在湖边待了3小时了,他说,这个夏天每天都会到湖边钓鱼,在这里即便高温时坐上一天也不觉得热,因为风吹得很凉爽。小区的居民也受益于风道,沙湖小区的薛女士称,别看我们小区年代有点久了,但冬暖夏凉,很让亲戚朋友们羡慕。 

  记者随后来到汉口江边,登上了拍客王远松的拍摄地,在50层高楼隔江眺望武昌方向,发现众多高层建筑间确实清晰可见一片空出的风道口,成为天际线中巧妙的留白。

   专家解读 

   严格控规让凉风进城  

  寸土寸金的武昌江边何以留下这处缺口?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缺口实为长江至沙湖的生态廊道,为引风进城提供基础。它的实现最初来源于《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中提出的“打造6片放射状生态绿楔,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6大绿楔包括后官湖生态绿楔、府河生态绿楔、武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汤逊湖生态绿楔、青菱湖生态绿楔。 

  具体来讲,风能借助山系和水系而流动,武昌外城的风通过梁子湖水系牛山湖、豹獬湖,再到龙泉山风景区,穿过中洲岛、栗庙岛到达汤逊湖,随后来到东湖风景区,经水果湖走东沙通道,一路可以从沙湖大桥吹向汉口。外围的凉风借由汤逊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吹入市中心后,武汉中心城区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说:“东沙通道周边2平方公里的区域已有了严格的控规保护,超高层的建筑无法获得审批,这使得开发商不敢轻易打湖边绿化的主意,城市风道得以实现。 

   避免高楼铁桶阵 

   围成“挡风墙  

  近期,市国土规划局正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和市信息中心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展《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的编制工作,启动《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昨日,市国土规划局负责人称,我市对于风道的保护将有法可依,而且会越来越严。 

  武汉是全国率先启动风道规划的城市。2009年,武汉市提出打造“降温型”园林城市,并在当年公布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利用武汉市六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六条风道,为城区送来凉风。这六条风道分别是:东湖风道、汤逊湖风道、武湖风道、府河风道、后官湖风道、青菱湖风道等。 

  近年来,当初规划的部分城市风道,有的一些风口被围进高楼大厦的铁桶阵,凉风受到高楼的阻隔,难以顺利送入城中。比如汤逊湖沿岸的藏龙岛、江夏大道、文化路一带,一栋栋高楼紧挨着汤逊湖湖岸建设。昨日,规划部门称,这六个风道在《风道规划》中会进一步调整,部分控制区域将进一步细化。 

  规划部门指出,武汉最为重要的风道是武湖生态绿楔和汤逊湖生态绿楔,它们处于武汉的主导风向上。各生态绿楔将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兴建开发区、高强度开发,但可适当发展休闲旅游业。 

  “过去风道规划更多是处于研究层面,今年启动的《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将作为实施性规划,进而上升到法律层面。”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结合《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留出的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里,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这一规划已通过政府令和人大议案。(记者王亚欣 实习生彭毓颖)

   夏天降温  冬天减霾 

   专家肯定城市风道建设  

  风道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热门话题。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打通城市风道,使得风能在通道内自由来去,能达到夏天降温、冬天除霾的作用。 

  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春兰透露,目前北京正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有专门的章节阐述城市风道内容,这是北京首次系统性和全规模地进行相关研究。

  与此同时,上海、南京、株洲、贵阳、绍兴、福州等多个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借风”降温。去年11月,媒体就报道杭州将要建设巨大的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以便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吴唯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风道”对缓解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内部的通风状况,降低人口密集城区气温,有一定的作用。通风廊道的功能,主要发挥在风速较低的情况下,通常这时城市比较闷热。有了通风廊道,可以形成郊区与城区的空气对流,让人们感觉凉快。(本报驻京记者柯立)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