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规划9条风道 疏通经络散热除霾

21.01.2016  09:52

  风道犹如城市“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

  黄石冬冷夏热,但如果引风入城,舒适度将会得到改善。

  2016年黄石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晏勇向东楚晚报介绍,去年以来,市规划局邀请专家绘制黄石“城市环境气候图”,全面分析黄石风环境气候特征,研究规划9条通风廊道,“借风”缓解热岛效应,为城市送清凉。据称,风道还有除霾之效。

  相关研究建议,对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包括控制建筑高度、密度,街道宽度,以及种植绿树的种类、高矮。

  在这个冬季谈论送凉,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依然有些迫不及待,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读者。毕竟,这事儿一旦照进现实,多少能减少我们在炎热夏季时的窘迫。

   夏季闷热 城区不输武汉

  在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上,黄石与武汉非常相似,但在夏季闷热程度上,专家的结论是“黄石有过之”。

  黄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过去十年来,最冷月是1月,平均4.5摄氏度;最热月是7月,平均29摄氏度。

  由于城市周边水体丰富,黄石夏季蒸腾作用较武汉地区更为明显,极端高温在41摄氏度左右。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市区宛如一个热岛,矗立在四周郊区较凉的海洋中。

  除了高温等自然因素,黄石城区夏季温度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风不畅,城市热量大规模聚集却缺乏有效的排热手段。

  监测采样发现,下午5时,黄石港区区政府一带热岛强度达到最大,温度比郊区高出5.5摄氏度。下午6时,西塞街道温度高于郊区3.5摄氏度。晚8时后,黄金山组团、下陆区的温度均有明显上升。

  分析原因,专家认为是“受城市扩张影响”——由于城市大规模的开发与发展,导致自然地貌的改变、建筑密度的增加,使得城市下垫面变得更为粗糙,城市风速普遍呈现减小的趋势,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9条风道 为城市送清凉

  2015年起,黄石市规划局邀请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以科学的方法及先进的技术,为城市构造穿堂风。

  风从哪里来?

  研究表明,黄石常年以静稳风为主,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为西北风,具有较好的风流通潜力。城区主要风道口的位置,分别是磁湖、长江、大冶湖和海口湖。

  风道如何设置?

  根据科学研究,专家为黄石拟定9条风道。其中一级风道2条,分别为:长江风道、幕阜山-大冶湖风道;二级风道7条,分别为:湖滨大道风道、沿湖路风道、金城大道风道、黄荆山-长江风道、王圣路风道、永韵大道风道、杭州东路-长江风道。

  一级风道是整个风道网络的核心,是形成风环境的重要廊道,呈现分散状态,主要走向为东南向,分布于长江、幕阜山,以及河湖水系密集的地区。

  其中,长江风道沿长江至南向北与规划区东侧相接,属于河流型风道,风道宽度为长江宽度与沿江绿地宽度之和,有1000-3000米;幕阜山-大冶湖风道走向为东南向,属于开敞空间、绿地湖泊型风道,主要经过幕阜山、大冶湖、黄金山工业组团汇入城区。风道在东南侧较宽,为大中型水域、绿地及开敞空间宽度垂直于风道方向的宽度,到城区经过黄荆山分流,有500-1000米。

  二级风道相对稀疏,是辅助一级风道的重要廊道,连接一级风道及补偿地区,主要是分散在道路、城市绿地、城市河湖水系,集中在热岛环境密集的地区,或者是集中在热岛效应比较严重地区的上风向,提高通风能力。

  这些生态通风走廊,就像城市的一个个大“出气孔”,可确保郊外的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

   新建建筑 须向风道让路

  为保护城市风道不被侵占,专家参考香港、武汉等城市经验,建议黄石综合考虑将风道列入城市总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未来,黄石要在规划审批环节严格把关,新建建筑须向风道让路,影响风道畅通的项目将无法获得审批。

  控制指标包括:地块布局、企业类型、街道走向、风廊宽度、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大小,甚至是植物种类等。

  规划要求,地块布局应避免既长且直的形状,且应让地块较长的一面与风向平行。

  相同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条件下,建筑布局采取错列式布局有利于自然通风。

  建筑物宜采取阶梯状的高低错落布局形态,越接近主导来风方向的建筑物高度应越低。

  城市空间中的通风环境敏感区域,建筑密度宜保持在30左右。

  城市高密度发展区域或地块尺度超过100米的区域,宜使主要道路方向与夏季主导风风向成约30度至60度的夹角。

  此外,专家还对风道污染问题提出要求。

  研究表明,西塞山区、下陆区、大冶市的污染物排放量对黄石主城区的影响最大。为防止风道被污染,上述地区的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磁湖风道口、长江风道口、大冶湖风道口和海口湖风道口,作为黄石市区的主要风道口,应禁止布局工业用地。对已经形成的工业用地,若大气污染严重,应考虑将其迁出,布置到城市下风向地区。同时严格控制工业类型,禁业发展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

  长江、大冶湖、幕阜山、黄荆山等地区作为风道系统一级补偿区域,主要的控制导向为禁止除了准入开发项目以外的所有开发类型。风道布局力求开敞、通透,减少高大乔木以及乔木树冠密度。同时,提倡混合种植阔叶树与针叶树,以保证冬季林地的空气卫生调节功能。

   风道降温 效果究竟如何

  建立风道后,城市降温几许?

  为回答这个问题,专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黄石市区夏季夜间零时的热环境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引入穿堂风后的温度、风速变化。

  研究区域主要为沿江片区,北至迎宾大道,南至沿湖路,西至湖滨大道,东至沿江路。

  主要改善区域在四个区域:迎宾大道、青山湖区域、磁湖路、芜湖路。

  从分析结果看,迎宾大道建筑间距达到200米左右后,在主导风向影响下,主街向空间风速在1.5m/s左右,局部高温区域降低0.5摄氏度。

  青山湖区域受长江风道的影响,在改善后温度降低到26摄氏度,降温作用更为明显。

  磁湖路空间适当放宽后,风速可提高0.5m/s左右,达到1.0m/s,周边城区的温度则降低了1摄氏度左右,达到了33摄氏度,对局部区域具有一定降温效果。

  芜湖路建筑密度较高,街巷空间最窄处仅有20m左右,并且受到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空气很难流入街巷内部,导致风速降低明显,从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热集中。通过仿真模拟,实施风道改善措施后,适当将芜湖路拓宽,形成50m左右的通风廊道,该区域风速明显增加,可达到1.0m/s左右,局部温度和辐射温度也相应降低。

   治理雾霾 也可借助风道

  引风入城,不仅仅是降温。

  研究表明,城市高楼林立,使得大气中原本可以随风而散的污染颗粒,长时间逗留在城市上空,加剧雾霾形成。专家指出,治理雾霾,除源头减排外,还可借助风力。

  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已先后布局风道,缓解热岛效应,清洁城市空气。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专门以德国斯图加特市为例,阐述“引风治霾”的功效。

  斯图加特整个城市中心处在一个小型山谷盆地内,常年弱风频率较高,容易引发自然通风不畅和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空气污染重,还曾被冠以“雾都”之称。

  19世纪40年代,城市管理者开始测量和分析城市空气环境与质量,逐渐加入对空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与管制。1978年,斯图加特绘就“城市环境气候图”,将气候与气象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当地城市建设当中。有效的气候环境信息用于指导规划设计和制定政策,以确保合理的城市开发与建设。

  1990年代后,通过保护和改善气候功能,斯图加特因为良好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成为疗养胜地。(东楚晚报 记者 石教灯)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