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爵在石首强调麋鹿英文名“Milu”回归中国

20.11.2015  11:47

  记者 郑汝可

  “我必须要第三次强调,麋鹿的英文,不是elk,我们可以称‘Milu’。”昨日,在“首届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研讨会”上,英国贝德福特十五世公爵在发言开头特地指出,这次来华,不少地方都将麋鹿的英文名用错,其实,国际上已经认可了麋鹿的汉语拼音音译——“Milu”。

  “有人叫 elk,有人叫 moose,这都不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曾从事中科院哺乳动物拉丁语、英语、汉语的确定工作。他指出,以上两个是目前常见的麋鹿错误译名,实际上是驼鹿。英语国家权威字典认可的麋鹿标准译法是Père David's deer(大卫神父鹿),这是为纪念麋鹿的发现者——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

  1865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芒·大卫在北京南海子皇家园林第一次看到麋鹿。次年初,他买通守卫,设法弄来一架麋鹿头骨和两张麋鹿皮。这些麋鹿标本被寄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经鉴定,这不仅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种属。两年后,大卫关于发现新物种的论文轰动世界动物研究界。按照惯例,麋鹿在英文世界中被命名为“大卫鹿”。

  上世纪60年代,汪松开始承担《拉汉兽类名称》一书的编写工作。他回忆,自己当时第一次在字典中,将“Milu”与“Père David's deer”两词,作为麋鹿的标准英译同时保留。这一用法,通过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

  “当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觉得‘神父鹿’的说法不好听”,汪松说,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理应使用拼音译名。他认为,从翻译角度考虑,“Milu”也更简单好写,易于传播,不容易出错。

  “麋鹿英文名的被认可,实际上代表着麋鹿这一物种的‘双回归’。”中国鹿类专家组专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员丁玉华回忆,麋鹿回归中国初期,在一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者们就开始有意识推广“Milu”这一叫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接受,现在学术论文中,‘Milu’一词已被认可”。

  麋鹿重引进项目英方专家组组长、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玛娅·博依德夫人也是“Milu”这一译法的重要推动人。她说,麋鹿属于中国,在这里,千百年来名字从未改变,我们应该继续延续,“希望有一天,‘Milu’可以被权威英文字典收录,我相信不会等太久”。

(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