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人】学高育英才 身正铸师魂 ——李兆华同志的先进事迹

08.05.2015  11:15

    李兆华,男,中共党员,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在卅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作自己的生命线,将学术研究转化成教育资源,将师德修养升华为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上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先后获得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环保政府奖、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十佳”留学报国贡献奖、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李兆华2014年度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胸怀大爱育英才

    李兆华一直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勇于创新,他常说“作为教师,心中要有大爱,手上要有绝活”。“绝活”之一就是能够将知识转化成艺术,像春雨一样洒落学生的心田,变成学生的人生财富。他秉承国外大学授课传统,坚持不使用现成教材,不依靠电子课件,而是按教学大纲,利用自己海精通多国语言的特点,将本学科世界最新进展纳入课程内容,并每次课前都要针对上次课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更新,自己编写讲义,课课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总是将最好的思想、最新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评价他的课“纵横天下,如浴春风”。10年来,教学质量优秀率保持在100%,教学质量评估长期名列前茅。主讲的课程“环境生态学”2008年荣获湖北省精品课程,主持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环境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的 “环境工程专业”2009年晋升第一批环境类省级品牌专业。
    李兆华特别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他说过“任何复杂的机器读可以通过机器生产出来,唯有人才不可能通过机器化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真正的人才培养需要人与人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他提出了以“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四导”综合导师制,将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纳入综合导师制培养系统。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必须能够“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同步提高。李兆华每年都要指导5-8名本科生和2-5名研究生,组成师生融合式的团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实施个性化培养,每周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办公室大门随时向学生敞开。
    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中,他指导的本科生作品《利用生物浮岛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从400多所参赛高校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11个特等奖之一;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决赛中,他所指导本科生项目《武汉农乐蔬公司创业计划》荣获三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世园专项竞赛中,他指导的本科生作品《京山县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研究》获得三等奖;在2012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他指导的本科生项目《点清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金奖;在2013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他指导的本科生项目《梁子岛水污染源调查》获得二等奖。此外,他指导的学生还获得了2篇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和1篇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近10年中,共有27名研究生和40多名本科生在李兆华的指导下学习,从他的身边走出国门、走向社会,成为环保事业的优秀人才。

心系百姓做研究

    李兆华先后留学和工作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和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学术基础扎实。2003年回国后,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湖北农村环保事业,带领研究团队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遍踏了湖北的山山水水。在天寒地冻的洪湖岸边,有他进行生物浮岛越冬试验的身影;在烈日炎炎的武当剑河,有他进行生态修复方案设计的汗水。在清江山村昏黄的油灯下,他和农民促膝谈心;在长江渔船袅袅的炊烟中,他和渔民憧憬未来。他说过“农村环境所积存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也许还不能完全解决,但如果我们不试图去解决,就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为此李兆华主持研发了生物浮岛技术(14项专利)、原位净水设备(3项专利)、组合人工湿地(2项专利)、养殖废水净化(1项专利)等农村环保适用技术,通过技术组合与集成,实现了农村污水的资源化处理。有关农村污水处理和农村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成果双双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武汉市201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农村富营养化水体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2012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的课题“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二等奖、“武汉市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获2012年湖北省发展研究二等奖。所发明的生物浮岛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18个省市和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环保部周生贤部长2009年视察由李兆华主持完成的湖北洪湖生物浮岛示范工程后,指出“这是湖北的创新,可在全国推广”;巴基斯坦旁遮普省Brian Husa省长2011年在参加生物浮岛技术汇报会后,亲自布置了巴基斯坦的生物浮岛技术推广工作。为在国际上进一步推广生物浮岛技术,他编写了英文版《生物浮岛水上种植技术指南》,该书中文版获得湖北省2012年优秀科普作品称号。
    为解决“千湖之省”的水污染问题,李兆华先后主持了梁子湖、长湖、大冶湖、斧头湖、洪湖、清江、三峡(湖北段)、丹江口水库(剑河)和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出版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长湖水污染防治研究》、《大冶湖水污染防治研究》、《清江水污染防治研究》、《武汉城市圈水污染防治研究》、《湖北农村环境保护对策与技术》和《河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7部专著。对于每一个规划水体,李兆华及其团队均要做一年以上的调查监测、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湖北省重要水体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其中“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其他规划均由所在地区政府批准实施。为促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李教授主持出版了《工业化转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讨》、《湖北京山生态建设研究》、《蔡甸区生态建设研究》、《东西湖区生态建设研究》、《神农架林区区生态建设研究》、《梁子湖区生态建设研究》等6部专著,对推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科技引领作用。
    近10年来,李兆华共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出版专著15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140余篇,获批专利2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他的每一个研究项目都吸纳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德服人求奉献

    李兆华十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贪名、不图利,乐观正派、光明磊落。他2003年应湖北大学之邀回国组建资源环境学院,并一直担任院长之职,还兼任湖北大学教授委员会轮值主任、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所长、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公益兼职。他只是把这些职务看作是服务社会的平台,从不以权牟私。他把学院教师送上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楚天学者”等高薪职位,而自己一直坚守在普通教授的岗位上,以自己的道德感召给教育以敬畏,还师道以尊严。他基本上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办公室的灯光很少在晚上11点之前熄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鞭策着学生、鼓舞着教师。
    为学习国外大学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他先后访问过20多个国家50余所高校,按照现代大学理念,在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推行了“综合导师制”、“教师坐班制”、“DIY创新实验”等教学改革。十年来,学院教职工增加了4倍、本科生增加了21倍、研究生增加了20倍,却未发生一起管理责任事故,在2013年湖北大学的综合考核中,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得分双双位居学校首位,体现了教育改革强大的生命力;在被称为中国大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挑战杯”中,本科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获得创业大赛银奖和课外科技活动一等奖,双双刷新了学校记录。资源环境学院成为湖北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2013年被湖北省遴选为学院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兆华一直牢记1984年走出华中师范大学校门时老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教诲,用三十年的汗水和心血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师德和大道无垠的师魂,并继续探求着“春雨过无迹,野花开自然”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