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园风·育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融会贯通思与行 循序渐进育人才

08.12.2020  12:00

编者按: 树琴园新风,育时代新人。2019年6月,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年多来,各单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稳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报(网)特开设湖北大学“三全育人”专栏,陆续分享相关单位特色做法和经验,展示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探索成果。

 

本科毕业时毅然放弃保研985名校的机会,选择考取湖北省选调生,去农村、下基层,回到家乡恩施投身新农村建设。”这是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胡双的简历。“学院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这位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近20项的校友告诉记者,抉择之下,她更希望自己能扎根基层,建设家乡。

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

从大一开始,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大学四年间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动态,鼓励学生思行结合,努力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研究者、宣传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雄介绍,作为学校“三全育人”试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坚持以思想引领实践,用实践反哺思想。两者相辅相成的育人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的有力探索。

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全过程育人”,对通识教育学院大一新生进行认知教育、学习规划、人生规划等入学教育,经过大一一年的理论培养后,第二年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未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为学生专门打造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给予一对一的教师指导。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负责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课堂建设,创新课堂教学,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五位一体”“一课三堂”教学改革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等,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学院教师易振龙开设课前十分钟时政理论演讲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讲到国家大事。“电影故事《神笔马亮》讲的是以马亮为代表的脱贫干部带领村民走向富裕,这些故事从医疗、教育、经济、绿色等不同角度展现了这几年脱贫攻坚的成果。”这是近日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宋艾谦在课前的演讲。

学院通过主题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悟,培育家国情怀。2019年10月至12月,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演讲、微视频实践展演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汤德森在活动总结时表示,比赛的形式让理论教育跃然于生活中、舞台上,深深地流淌在学生的血脉里,扎根在学生心中。

2017年起,学院开展“校师生交流活动”,组织大三优秀学生前往国内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在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据统计,每年约有5名优秀学生前往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名校开展交流研学,学生通过参与名校具体课程的学习、聆听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与名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坚定专业自信。

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魏颖通过“名校师生交流活动”实践平台,成为了浙江大学为期一周的交流生,与浙大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浙江大学的游学经历深深触动了我,通过参与他们的课程、聆听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清晰的定位。”2019年,魏颖成功保研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生成长导师制,每年暑期开展团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将学生所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学院学生每年的暑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参与率高达100%,3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得省级优秀团队,学生社会实践成果3次获团中央表彰,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信仰不变,坚持做志愿的心也不会变。”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杨昕怡在今年11月荣获湖北大学2020年度青年志愿标兵,她在做志愿活动遇到困难时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文教育传统,让杨昕怡抱着赤子之心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

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把打造新型实践型人才作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本科生攻读硕士比例均在45%左右,多次突破50%,被国内外各大重点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超过一半以上。学院就业率也逐年攀升,在2019年达到了95.16%,毕业生更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入职国企、参加西部计划、深入基层等,就业质量也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