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香稻重现“江湖”——“黄毛粘”又回来了!

17.01.2017  14:03

   【编者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主线。民以食为天,食品类农业产业如何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与市场有效对接,让生产者有钱赚,让消费者吃得更好?

  12日下午,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湖北香润生态农业公司物流仓库,几名身穿工作服的女工正在用精致的包装盒分装大米。记者捧起一把米,只见米粒细长、晶莹、腹白小,很是特别,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在场的孝南区农业局首席专家汤俭民介绍,这就是一度“绝迹”的传统稻米“黄毛粘”。“这米怎么卖?”记者问。“每盒1公斤,98元!”香润公司董事长吴斌说,虽然价格很高,近段时间,却有不少武汉的年轻人开车前来购买,说是买回去孝敬父母。

  在我省孝感及江汉平原一带,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记得一首民谚:“黄毛粘,两头尖,一人吃,两人添。”“黄毛粘”稻米有嚼劲,香甜可口,上世纪60年代以前,曾是湖北农村当家的晚稻品种。但“黄毛粘”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并且植株秆高,不抗倒伏,易受灾绝收。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黄毛粘”逐渐被其他高产品种所替代。

  幸运的是,在孝南区几代农业专家努力下,“黄毛粘”品种资源被传承了下来。

  汤俭民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调到孝南区农业局从事育种工作,时任局长李有豪向他转交了一批传统稻种,其中就有“黄毛粘”,用牛皮纸信封装着,上面写有“1964年10月,黄毛粘”字样。李有豪说,这个稻种最初采自1964年的大田,以后就没有农民种植了,他叮嘱汤俭民,采取隔年繁育留种方式,把这个稀有稻种传下去。

  尘封半个世纪后,“黄毛粘”能在陡岗镇重现“江湖”,源于汤俭民与吴斌两人生态农业的理念碰撞。

  吴斌是一名律师,本在北京工作,2013年底,他毅然回到家乡孝感投资农业,在陡岗镇袁湖村、朝阳村,以每亩每年800元承租了1000多亩连片土地,种植马铃薯、有机水稻,打造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他聘请了汤俭民为香润公司技术顾问。两人形成共识,生态农业要有效益,必须创自有品牌,以“”取胜。在汤俭民建议下,吴斌从2014年开始试种、扩繁“黄毛粘”。

  从最初200多粒种子起步,至2016年,香润公司种植“黄毛粘”达200亩规模。“去年因遭受特大洪灾,200亩田只收了3万多斤谷。留了1万斤谷做种,其余加工出售。”吴斌介绍,今年计划种植“黄毛粘”1000亩。

  汤俭民专家团队近年来在繁育留种过程中,对“黄毛粘”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植株有所矮化,单产有所提升。“正常年景亩产可达700斤。”汤俭民说。

  稻米的品质,还与种植方式有关。汤俭民指导吴斌用“老办法”种植“黄毛粘”,不打农药,不用化肥。

  虽是隆冬,香润公司朝阳村农业基地,田地里一片青绿。吴斌向记者介绍,田里种了紫云英,作为水稻绿肥。香润公司种“黄毛粘”,用绿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防治采用物理方法与生物方法,不打化学农药。“黄毛粘”再现,触动了一些老年人的乡愁与记忆。去年11月,晚稻快收割的时候,武汉市蔡甸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香润公司种植基地,要亲眼见一见失散多年的“黄毛粘”。(胡祥修)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