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没有饲养员,只有观察员——智能化蛋鸡场看稀奇

10.10.2014  18:12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祥修 孟静
  
  一个鸡场,吸引了10名硕士就业。武汉市弘农农牧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规模与智能化水平华中第一。6日,记者前往黄陂木兰乡探访。
  100万只蛋鸡场,占地只有198亩。弘农公司董事长张宏林介绍,每天产鸡蛋60吨,一年2.1万吨,这相当于农村传统养殖一个县的商品蛋总量。他认为,从欧美发达国家情况看,蛋鸡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一个人管十万只鸡
  
  养这么多蛋鸡,谁能相信,日常现场管理只要10名工人。“严格说来,我们鸡场没有饲养员,只有观察员。”张宏林说。上料、供水、清粪、捡蛋,全部智能化、机械化。整个饲养过程不需要人参与,工人要做的就是进去观察下鸡的状态。
  从监视器上看到,鸡舍为4层5列叠架式。一栋鸡舍占地2300平方米,容纳了11万多只鸡。
  每栋鸡舍只有一名观察员。鸡舍动态电脑全程监控。
  鸡舍里装有感应探头,如果氨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超标,换气设备会自动启动。舍内温度也会自动调节。
  人养设备,设备养鸡。为维护好现代化的进口设备,养殖场聘用了70多名技术人员,比一线工人多。其中50人有大专以上学历。
  
  鸡喝的水比自来水干净
  
  搞养殖,防疫是重中之重。记者进入场区前,被带到门口的消毒室进行90秒的喷雾消毒。
  整个养殖场,经营管理区、养殖区、饲料厂、有机肥厂依地势由高及低布局。“场区布局也是动了心思。”张宏林说,“你看,我们这一带多刮东南风,鸡舍换气出来的味道,会顺势飘到有机肥加工厂,不会影响到经营管理区。
  鸡粪不落地。鸡舍里,传送带将鸡粪不间断地传送到罐车里,再转运到旁边的有机肥厂进行发酵加工。鸡粪全程不暴露在室外,从而避免了散发异味、污染环境。“有机肥每吨900元卖出去还供不应求。”这些有机肥,为当地10万亩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鸡的饮食也有讲究。公司场区有生产饲料的2个大罐体,每个能装载1300吨饲料。
  为何自建饲料厂?张宏林回答:自己生产可把控质量,有利于鸡蛋品质。
  这里,鸡喝的水比人喝的水还金贵。来自地下300米深的井水,经处理达到纯净水标准后,再给鸡饮用。地下水供应有限,养殖场员工却只能喝烧开的自来水。
  技术人员还要给鸡做“中药保健餐”,提高其免疫力,预防禽流感。
  
  喷码可追溯
  
  走进鸡蛋包装车间,如长龙般的自动化设备正在运行着。
  鸡下的蛋立马就被传送到这里。系统上的不同设备,将鸡蛋进行清洗、吹干、涂油、紫外线消毒、声波检测、标识、分级、喷码,最后由工人将鸡蛋装箱。
  这套包装设备系统投资一千多万元,每小时能处理9万枚鸡蛋。
  鸡蛋一头大一头小。系统能自动识别鸡蛋形状,统一将大头转到同一个方向并定位,这样便于后面的分级包装。
  系统可依鸡蛋重量不同、颜色深浅不同,进行自动分级。记者看到,有个货框里全部装的是双黄蛋。技术人员介绍,这些都是机器自动识别分拣出来的。
  每个鸡蛋上都喷有一长串字符,如同身份证。据介绍,根据这个喷码,可追溯出鸡蛋来自哪个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