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离中国家庭还有多远
“当人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本来生活网忠实用户李菁为她的孩子制作的美味早餐——鲜果酸奶
知食物、懂食物、爱食物,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事情。
食育是什么
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食育”一词。食育是什么?通俗的来说,就是关于“吃”的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父母喂他第一口奶时,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食育教育了。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食物的喂养,更是各种快乐的体验;不仅仅是获得关于吃的技能,也是培养对大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意识。
饮食对于成人和孩子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处理儿童饮食上,家长更应从多方面考虑营养搭配。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食育让孩子学会感知食物,体验不同味觉,然后造就不同人生。
食育在日本
日本从幼儿时代就开始普及“食育”。他们认为,食育在培养孩子饮食热情方面十分重要,对0~6岁的孩子进行“食育”,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饮食的关注程度。而中学在食育方面更是注重与实践结合,从播种收获到做菜,发动中学生全程参与。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种菜的艰辛,并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种把“食生活”提高到国策高度,并以立法形式规定社会各界应负的责任,自上而下贯彻“食育”的做法,让日本尝到了巨大的甜头。1931年,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分别是161.8厘米和151.2厘米。随着食育的普及开展,到1985年,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身高已分别达到171.8厘米和157.8厘米。西方学者称之为“人类体质发展奇迹”。
食育与中国家庭的距离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造就了源远流长的美食历史和花样繁多的菜系,是不可小觑的美食大国。但就“食育”而言,尚处于襁褓阶段。
本来生活网忠实用户李菁为她的孩子制作的美味早餐——鲜虾蔬菜粥
据《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中小学生普遍食用零食,食用冷饮类、油炸类及薯类等营养价值低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上升,而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类、谷类等营养价值高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下降。饮料在中小学生中的消费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成年人担心着食品安全,孩子们挑剔着“不爱吃”的食材。中国青少年体能下降、儿童肥胖的新闻已不属罕见。所以,“食育教育”对中国家庭来说不仅是教育孩子,更应该教育父母,任重道远。
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来生活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还大地之本、万物之来,为中国百姓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用互联网推动农产品流通、大农业生态链的变革,建筑优质食品生态链,让生活原汁原味。
小小本来生活家-朗朗和小伙伴姀姀,与他们的妈妈参与本来生活的亲子美食活动
从2012年成立至今,本来生活网一直认为食品安全是全民的事情,只有全民参与,全民行动才能真正推动安全食品的普及,让食物成为未来人和人交流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媒介。所以面对目前国民食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来生活网作为优质的食材电商平台,希望通过对优质食材的专注,为中国家庭的“食育”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同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推动“食育”观念的传播。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从懂吃、会做、爱自然以及体会参与的快乐几个维度出发,本来生活网将面向社会征集亲子“食育”故事。素材征集涵盖以下内容: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食物的互动过程;父母为孩子搭配的日常饮食、食物摆盘以及餐桌艺术等;孩子通过接受父母的“食育”后自己独立完成的美食创作;孩子对于食材所持有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的分享(热爱大自然、珍惜食物等故事)。
近年来,众多明星纷纷注重在儿童食育方面的身体力行(图为刘涛和她的一双儿女)
本来生活网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食育”概念普及到更多的中国家庭,更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回归生活,让食材回归食材,让孩子们回归自然。让健康和安全成为每个家庭都可享有的基本权利。
(实习编辑 朱蓓霞)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青海新闻网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