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最安全阶段”缘何遭吐槽

11.07.2016  23:43

  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在“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

  “最安全阶段”的这碗鸡汤,让人联想起2012年,相关协会标榜国产乳粉质量“历史最好”。食品安全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专家的乐观论断果真被消费者买账的话,民众就无须在“绿色有机”的噱头里持续蒙圈儿了。

  当然,不能断章取义专家的意思。所谓“食品最安全阶段”,主要想表达的是这些年中国食安领域的成就与进步:机构架设有了,专门法律不缺了,执法态势趋严了,消费者火眼金睛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确实为公众构筑了一个更为安全的、制度化的食安防护网。

  但不久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发现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个判断,可能更契合民众的日常感受。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明确提出,要“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此时奢谈“食品最安全”,都难免遭遇“心太大”的质疑。只要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就每天会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哪有什么“最安全”可言呢?

  倒不是民众见不得“食品最安全阶段”的乐观,而是担心这样的乐观会对食安形势造成决策性误判。既然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那“食品最安全阶段”自然该永远慎言。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