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质疑查颈椎病来回拍7张片子 医生:互为补充

11.08.2014  03:14

  前不久,市民吴先生住了一次院,其间,做了3项X光片、2次CT、2次磁共振、1次肌电图检查。他有些恼火,认为遭遇不该有的“宰检”,但听医生解释一番,又感觉每项检查都不可或缺。

   住院时感觉不断在拍片

  病根找到却高兴不起来

  吴先生今年53岁,家住汉口。半个月前,他突然感到手臂无力、麻木、胀痛,这种不适从颈肩部一直蔓延到无名指和小指,他赶紧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骨科就诊。

  经询问病史和望、触、叩、听的体格检查,该院骨科主任肖少雄初步认为是颈部神经根压迫表现,但也不能排除为脑部问题,邀请神经内科会诊,经头部CT和磁共振检查,排除了脑部问题。

  这意味着,症结就在骨科内部,吴先生松了一口气。但接下来,检查还在继续,一下子拍了3项X光片,另外又追加了一次CT、一次磁共振。最后,医生告诉他,找到病根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第6节、第7节左侧突出压迫颈椎神经为主,可以做手术了。

  但吴先生却高兴不起来,住院才几天,就拍了这么多张片子,除了费用之外,听说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小。

  好在手术很成功,术中医生为他切除了第6、7节椎间盘。术后,吴先生的症状随即消失。

   多次拍片形成“证据链

  才能准确无误诊断病情

  解除病痛,吴先生虽然高兴,但“大检查”仍是心里一块疙瘩。他昨天决定找医生问个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检查?肖少雄告诉他:“看病就像警察破案,要讲求证据,而确凿的证据就从检查里来。

  肖少雄拿起片子,一张张地讲起拍片的原因和道理。骨科的3项X光片分别是颈部站立正侧位、动力位和左右斜位。

  它们分别检查的是,颈部神经根管是否狭窄;颈椎的稳定度如何;神经根管出口有无狭窄。

  而CT主要是确定是否有骨性钙化,骨质是否被破坏;磁共振主要查看突出部位的大小、部位和形状。

  检查看起来虽多,但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比如颈部立位X光片,只提示颈部神经根管出现狭窄,但无法确定颈椎稳定与否,而动立位的X光片,就准确找到了椎间盘不稳定的具体位置。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人体各部位组织的不同病变在X光片、CT和磁共振中的成像不同,同一病症在三者的成像中也各有侧重,三者不能相互替代。

  由于每项检查提供的参数有限,各项检查为病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形成“证据链”,最终帮助医生系统全面精确地“破案”。

  肖少雄说,各类检查除了提供证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排除嫌疑”,很多病症症状相似,但症结相去甚远。这也是吴先生做脑部CT和磁共振的原因。

   微创”手术普及快

  检查也就越来越细致

  采访中发现,因拍片次数较多,导致医患不和的事情较为常见。武汉市普仁医院放射科主任张清说,常有病人不满,说片子拍得太多,各大专科中,骨科拍片次数较多。但他强调,一般医生开拍片检查,都是以病情需要为前提。

  肖少雄和张清都提及,眼下医疗越来越讲究精确诊断、精确治疗,减少术中探查范围,避免术中组织损伤,这就要求检查越来越细致。另一方面,近年来微创手术日益普及,这也要求“精确检查”,假如事先的检查不够细致,无法明确病变位置,微创手术将很难施展。

  两位专家都强调,医生看病,首要考虑的是医疗需求,“怎么把这个病治好”,其次再考虑病人经济情况等其他因素。而病人的考虑方向则不同,加上沟通不充分,容易导致病人误解。

  记者余乐 通讯员杨敬慈 曾晨

(见习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