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考古学界聚焦曾侯乙编钟

27.10.2016  20:26

  


        10月22日—24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德国考古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CCMI)、国际音乐考古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参加会议。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国际音乐考古大会,是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学术会议,成员均为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该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在国际上享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本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会议主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考古”,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音乐文物研究”、“声学与声景”、“音乐人类学”等话题展开研讨。

  会上,曾侯乙编钟的研究成为关注焦点。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权五圣,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专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院长里卡多·艾希曼,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等专家和学者认为,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巅峰,它的成就属于全人类。曾侯乙编钟所代表的中国先秦音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编钟文化应该为世界人民共享,通过开展音乐考古跨国合作,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参与研究曾侯乙编钟,对于揭开古代音乐“面纱”具有积极意义。湖北省省会武汉作为曾侯乙编钟的收藏地,是全世界音乐家的“圣地”,正日益成为国际音乐的考古中心。

  会议通过了《东湖宣言》。宣言称: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长篇铭文系统记载了中国当时的音乐学理论。它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宣言》中一致呼吁,应将曾侯乙编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