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拔河申遗 起源于楚国的拔河为何成了别人的?

04.12.2015  12:53

  图为:2009年10月13日,韩国金堤,村民和游客参加传统拔河比赛。(CFP供图)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刘凡) 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2日宣布,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报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文字记载,拔河起源于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这样一项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民间普及程度极高的运动项目,怎么成了韩国的了?

  拔河的起源

  拔河最初叫“钩强”或“牵钩”。据《墨子·鲁问》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与越国在长江上作战,楚国屡次失败。名匠公输班(即鲁班)为楚国设计了“钩强”这种水战利器,可以钩住敌船,令其进退不能,便于己方杀敌。此后,楚国在水军训练中用薄竹片劈成细条做成的“篾缆”代替长钩,将士分成两队,各执一端对拉,互相较力。这便是拔河的雏形。

  后来,拔河从军队逐渐普及到民间,《隋书·地理志》称,故楚地南郡、襄阳一带“有牵钩之戏”,“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较多。《新唐书》记载,民间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据《唐语林》载,唐玄宗曾多次在皇宫设拔河戏,其中一次有上千人参加,还邀请各国使节观看,大臣张说曾用“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的诗句来描绘此次拔河盛况。

  元代以后,关于拔河的记载很少见到。清末,西方拔河运动传入我国,被列入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此后,我国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渐消失。

  韩国拔河与唐代拔河

  按照韩国拔河协会的说法,韩式拔河起源于韩国妇女织布时,把漂白、拧布时的动作逐渐编为拔河游戏。这种说法暂且待考,但近年来,韩国在推广拔河文化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位于首尔以南120公里处的唐津郡机池市的拔河比赛已有450年历史,还延伸出一年一度的国际拔河节。

  机池市拔河大赛在每年正月12日和13日进行,头一天举行两村之间的儿童拔河,第二天进行大规模的成年男子拔河比赛。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韩国,拔河已超出了普通的竞赛范畴,而是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传承——祈求神灵五谷丰登、彰显民族协作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拔河与我们印象中的拔河并不相同,而和中国唐代的拔河有些类似。

  韩国拔河用的绳索用稻草绳捻成,有主干绳分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确定绳的粗细长短。一般来说,几百人参加比赛的主干绳直径为50到60厘米左右,长300到400米,每隔1到2米拴一根分支绳,多的有100多根支绳。

  再看唐代拔河。在唐人封燕的记载中,比赛用粗大的麻绳,绳长四五十丈,在大绳的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拔河的人将小索挂于胸前,便于使力。

  都是一根主干绳,多根分支绳,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用稻草绳,一个用麻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