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与长江设计集团联合成立水工程科学研究院

11.06.2023  00:07

新闻网讯(通讯员李丹、姬翔)6月10日,水工程科学发展论坛暨武汉大学水工程科学研究院发展规划咨询会在樱顶老图书馆举行。校长张平文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启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胡甲均出席会议。张平文和胡甲均共同为武汉大学水工程科学研究院揭牌,揭牌仪式由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屈文谦主持。

揭牌仪式上,张平文表示,成立水工程科学研究院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水利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将全力支持水工程科学研究院的建设,为研究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希望研究院和各相关单位提高站位、共同努力,将研究院建成我校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标杆和典范,助推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杨启贵表示,现代化水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引领,校企共建研究院将激活“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端平台优势,形成全链条研发模式,持续提升校企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胡甲均对水工程科学研究院揭牌表示祝贺。他强调,水利工程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人民健康福祉,成立水工程科学研究院,有助于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人才高地,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水网建设等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张平文为钮新强院士颁发院长聘任证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伟教授汇报了研究院发展规划,介绍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目标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和五年规划。规划报告中强调,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和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的大背景下,研究院将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研究院将围绕国家水网与引调水工程、水工程新理论与新材料、智慧水工程与数字孪生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集成攻关,实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同时,研究院还将支撑澜沧江上游水电开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关键战略决策,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家咨询阶段,与会院士专家纷纷为研究院建设和发展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为助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院士专家对水工程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高度肯定了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希望水工程研究院在钮新强院士的带领下,在武汉大学的支持下,早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

院士专家交流发言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由钮新强主持。他强调,研究院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水利力量。

钮新强发言

在水工程科学发展论坛上,胡春宏和唐洪武分别以“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新进展”“水工程体系优化布局与水动力再构理论方法”作主题报告。

胡春宏指出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他系统介绍了针对水库泥沙淤积与调控技术开展的研究实践与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三峡大坝下游河床冲刷现状,预测了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长期有效库容等,提出了未来泥沙问题研究需关注的重点方向。

胡春宏作主题报告

唐洪武从国家水网建设入手,重点介绍了水工程体系布局与水动力的关系、水动力重构理论方法及模拟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平原区水问题治理实践。他指出,面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力学应加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服务数字孪生流域和智慧水利体系建设。

唐洪武作主题报告

此外,青年学者马刚教授和颜天佑博士分别以“高堆石坝变形智能预测”“深埋长大输水隧洞关键技术问题与对策”为题汇报了研究成果。

2023年是武汉大学的“学科建设年”,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多学科、跨学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组织科研,持续高水平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据悉,武汉大学水工程科学研究院位于武汉大学工学部,由武汉大学和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重点高校学科优势和行业领军企业综合实力,面向国家水安全、国家水网等战略,攻关水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形成优势互补,助力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向更高水平迈进。

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微观原位力学实验室、水工材料多尺度结构表征与重构系统实验室、数字孪生研究实验室、颗粒材料研究实验室等科学技术试验中心。实验室现有微纳米孔隙检测系统、微结构及细观结构表征系统、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等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可为水工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保障。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数十位院士、专家、工程师与师生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

(摄影:金鑫、邱俊伟 实习编辑:陈雨燕 编辑:张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