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创新香菇菌种研发及金融贷款方式 助力农民增收

27.11.2015  18:34

  一试管20克重的香菇母种,经过两次扩大繁殖,能给菇农带来5000元的纯收入。26日,记者在“中国花菇之乡”——湖北省随县草店镇工业园一家菌企见证了菌种生产的神奇。

      随县草店镇:一试管菌种助农增收5000元

  时值初冬,随县耀兴大海公司的生产热火朝天。车间内,一袋袋白色菌种摆满架台。“本地香菇接种已经结束两个月了,这都是外地客户定制的。”公司老总秦大海说,“公司年产菌种300万斤,都是由试管中的母种繁育出来的。

  走进母种培养室,记者见到恒温箱内的试管母种。乳白色的培养基覆盖试管斜面的三分之一,上面长出毛茸茸的白色菌丝。

  “培养基加菌丝的重量,也就是20克左右,却能给菇农带来几千块的纯收入。”秦大海给我们算了笔账:一试管母种先繁育出5瓶原种,再繁育出50袋生产种,这50袋生产种可以满足500袋菌棒的种子需求。记者走访随县菇农了解到,每袋菌棒的纯收益为10元。这样算下来,一试管菌种可以助农增收5000元!

  记者在公司交易现场遇到前来购买菌种的菇农谢永国,“今年我的香菇种植基地扩大到20亩,共培育6万袋香菇,每袋预计可收纯利润11元,今年我可以净赚60多万元。”谢永国笑着告诉记者。谈到明年的规划,谢永国意气风发,“香菇种植收益快,赚钱稳,明年我计划将香菇种植扩大到十几万袋。

  “菌种质量关系到菇农一年的收成,菌种生产丝毫马虎不得。”秦大海介绍,公司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建有菌种研发中心,双方共同开发新品种。选育母种要经过多次分离、提纯、试种,综合考虑产量、抗逆性、出菇品质等因素,前后至少得3年时间。选育出优质母种后,再扩大繁育出原种、生产种,这一过程,就像一个娃娃长成青年、壮年,销售给菇农的,必须是正值壮年的生产种。菌种每销往一个地区,公司都要派出技术员跟踪服务。

  农民出身的秦大海,生产、销售香菇菌种已有35年,于1979年创办菌种厂,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近20年,他的公司年产香菇、木耳菌种150多万公斤,销往河南、陕西、四川等10余省份,大约涉及6000户菇农。“现在,我们又研发出羊肚菌、竹荪的菌种,目前正在试种,希望给农民朋友带来更多收益。”今年62岁的秦大海依然充满创业激情。

 

     随县吉祥寺村:“菇农贷”贷出新天地

  “有了这笔贷款,贩卖香菇不差钱了。”日前,随县吉祥寺村民罗学先组织6户村民相互担保,通过村里的互助担保贷款合作社向银行贷款300万元。

  在吉祥寺村便民服务厅,前来办理贷款手续的村民络绎不绝。“村里的香菇市场就要开市了,我们要提前备好资金。”村民谢传宝也是贷款者之一,他想利用贷款贩卖香菇挣大钱。

  互助担保贷款合作社是吉祥寺村的小型金融组织,村民称之为“菇农贷”。

  该村有华中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全村95%的农户从事香菇产业,他们从全国各地收香菇,再通过交易市场卖出去。市场日均交易5万公斤,年交易额15亿元以上。经销规模不断扩大,菇农、菇商渴求资金。

  “以前,菇农一家一户向银行贷款,很难贷到。”村支书张国勇介绍,2009年,村里成立互助担保贷款合作社,每3至9户村民自发组成互助担保小组,每户向合作社缴纳5000元风险保证金,贷款申请经银行审批后,就能贷到款。到了还款期限,如果一户还不上钱,其他担保户就要帮他先还上。这样,贷款风险大大降低,银行乐意放贷。

  村民张守财是受益于“菇农贷”的会员之一。他1983年就开始种香菇,苦于资金紧缺,规模一直做不大。合作社成立后,他找到信得过的另外9户村民,组成互助担保小组,每年共同贷款50到100万元。有了贷款,他迅速扩大种植规模,还能抽出资金做香菇买卖。今年,他一下子种了17000袋香菇。

  6年来,吉祥寺村民通过“菇农贷”向向银行贷款750多笔,总额两亿多元,无一笔违约。据测算,这些贷款帮吉祥寺村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村民享受低息、贴息政策,比一般贷款减少利息支出200多万元。

  如今,吉祥寺村的“菇农贷”模式已在随县菇农中推广。(胡芳华)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