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储粮备荒 社会保障制度见雏形

10.11.2015  15:07

  自从杨坚做了皇帝,几乎每年不是大水,就是大旱,要不就是雪灾、震灾、蝗灾。因此,杨坚在位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应付灾荒。在与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抗争中,隋朝独创的义仓税,成为我国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税。
  公元581年,杨坚在大将军卢贲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朝。杨坚,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
  杨坚虽然当了皇帝,可心里却不踏实。因为当时的隋朝腹背受敌,江南有陈朝虎视眈眈,北方和西方还有东、西突厥不时侵扰。眼看战事一触即发,隋文帝犯了难:国家立足未稳,还没有建立起筹集财政收入的制度,国家粮库现在空空如也。可作战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仗打起来,国库里却没有粮食,这可如何是好呢?
  疲于赈灾国库吃不消
  隋文帝准备仿照前朝的做法,开征农业税,也就是向耕地的百姓征收一定比例的税粮。可问题又来了。战乱之后,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大量田地荒芜没人耕种,国家向谁收税啊?看来,必须首先让百姓回到田间地头,开展粮食生产。
  于是,隋文帝立刻颁布了鼓励农业生产的“均田令”,规定:一户农家,国家分给140亩田地,实施低税率的农业税——每户每年只需要缴三石粮食。在当时,三石粮食仅相当于一亩地的产量,算下来,农业税率不到1%,是相当低的。
  “均田令”颁布后,老百姓一看有地种,赋税轻,纷纷开荒垦田,开始向国家缴粮,当年,国家就收到了1100余万石税粮,初步缓解了隋朝初年粮食紧张的局面。
  一天,民部尚书长孙平求见。只见长孙平是三步并作两步,满头大汗地跑进了朝堂。隋文帝一见,心里猛一咯噔:平时一向持重沉稳的长孙平,怎么如此慌张,一定是出大事了!
  果然,长孙平报告说,今年京城地区发生了旱灾,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饥民们吃光了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在京城近郊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相,多地瘟疫开始蔓延。现在,大量的饥民涌向京城,要是不能尽快发放救灾粮,只怕是要出大乱子啊!
  隋文帝一听,当时就急了,问道:“这旱情我早就知道,当时我就安排官员开仓放粮了,难道百姓还吃不饱肚子吗?”原来,就在发生旱灾的头一年,隋文帝准备攻打陈朝。为了保证战争所需的粮草,他在陕西、河南等地建了三个大粮仓,命令把百姓上缴给国家的一部分粮食,储存在这些粮仓里。由于这些粮仓归国家管理,因此也叫做官仓。官仓建立不久,就赶上了旱灾,于是隋文帝忙从官仓里,调拨一部分军粮,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赈济灾民。
  面对隋文帝疑问,长孙平回道:“陛下,官仓刚刚竣工,还没有囤积足够的粮食,再说就算官仓有粮,现在渭河河道堵塞,千里迢迢运来京城,短时间内也无法到达灾区!更何况,就算是粮食运到了灾区,好多灾民身无分文,即使价格再低,他们也买不起低价粮啊!”
  隋文帝一听,赶紧和长孙平研究如何筹集救灾粮。针对官仓储备不足、粮食调运困难和灾民买不起粮食的问题,隋文帝下令:一是把国家储备的军粮全部发放给灾民。二是紧急疏通渭河河道,确保外地官仓的粮食尽早运到灾区。三是对受灾严重的灾民实施免费救助,先让饥民吃上饭再说。
  由于措施得力,上下努力,灾情总算得到了缓解。隋文帝这才长出一口气。可是,长孙平却提醒隋文帝:“陛下,储粮备荒仅靠官仓,很难满足救灾之需啊。官仓建得再多都是有偿救济,说到底最终得灾民自己花钱买粮,可是,灾民们大多是一贫如洗,粮价再低,也买不起啊。”
  听到长孙平的话,隋文帝陷入了沉思。既然如此,那国家能不能无偿救济呢?隋文帝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前面说过,隋文帝推行“均田令”刚刚三年,粮食生产还在起步阶段,国家粮食储备还很不足,救灾所需的粮食可是个无底洞啊,动辄都要数千万斤,要是都无偿供应,国库吃不消!
  建立义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既让灾民得到无偿救助,又不加重国家的负担呢?隋文帝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向长孙平和盘托出。长孙平答道:“陛下,在我老家,老百姓一直信奉老祖宗说的一句话,就是‘晴带雨伞,饱备饥粮’。每到秋收,乡亲们便把自己的一部分收成交到村社的粮仓,由族长统一管理。这交粮的标准,就是家境好的多出点,家境差的少出点。如果发生了灾荒,就再由族长根据各家受灾程度,发放粮食。这粮仓可是救了很多乡亲的命啊,因此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它们为‘义仓’。‘义仓’不花国家的钱,百姓还能得到无偿救助。只要村村都有义仓,哪个村遭灾了,灾民都能从本村的义仓那里及时得到救助。这不正是解决了储粮的难题吗?所以,臣建议推广这种做法,在全国各地建立‘义仓’!”
  于是,隋文帝从当年秋季,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制度规定,各个村社都要建立义仓,义仓由本村百姓推举有威望的人管理。老百姓秋收后,自愿捐出一部分粮食储存在义仓,有米的捐米,有麦的交麦。而为了不增加百姓负担,特规定捐出的粮食最多不超过一石。
  由于官方大力倡导,又是为百姓考虑,所以老百姓交粮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各村的义仓里都堆满了粮食。而隋朝此时的防灾救灾手段,也由过去的仅靠官仓赈灾,转为义仓为主,官仓为辅的方式。就是说,灾荒爆发后,先依靠义仓救助百姓,义仓粮食不足,再开官仓放粮。
  义仓从公元585年建立以来,四年间隋朝经历了大灾7次,由于救灾手段给力,很快就转危为安。但是,出乎隋文帝意料的是,五年后,义仓却又出问题了。公元594年,京城和齐州(现济南)又爆发了旱灾。义仓放粮,灾民居然饿死无数。
  隋文帝赶紧派官员调查义仓的问题。原来,问题出在连续五年的风调雨顺,少有灾荒。义仓的粮食都是靠百姓自愿捐献,民间管理。百姓一看近年没什么灾荒,也就不怎么向义仓交粮了,久而久之,义仓就没什么囤积了。而管理义仓的,是当地有威望的百姓,没有一官半职,都是义务管理,管理不好也没什么责任,因此很多义仓管理员,玩忽职守,疏于管理,本来好好的粮食因此而腐烂变质,白白浪费了。
  因此,隋文帝对义仓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先是将义仓粮由原来民间的自愿捐助,改为国家强制性征收。征收的标准,按照每户贫富程度,上等人家每户每年缴粮一石以下,中等人家七斗以下,下等人家四斗以下。同时,隋文帝把义仓的管理权,从当地村社收归到地方州县官府,由州县官府设专门官员管理义仓,责任到人。此外,义仓设立专门账簿,准确核算收支情况。出入粮食,必须持有加盖官印的证明。
  至此,义仓税也真正成为隋朝防灾救灾的有效方法。而隋朝独创的义仓税,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税。据《通典》记载,“隋氏资储遍於天下”,各地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