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官员博导背后的利益勾兑

26.06.2015  15:29

    24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改革方案称,将严控包括官员、企业家在内在职博士生的录取比例,并缩减了包含省部级官员在内的兼职博导人数。(6月25日《新京报》)

  按理说,官场与学术界之间具有清晰的界限,并不会产生交集。官员忙于行政事务,而博导则需要潜心研习学问,让官员兼职博导,如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博士生?即便博导数量不足,但在学术研究领域,需要专家型的领军人物,并不该用某些官员来填补博导匮乏的真空。

  官员兼职博导,假如其自身学识水平不够,只是用官场中的名头来获得博导的称号,岂不是“误人子弟”。即便,现实中不乏有一些学者型的官员,但是囿于仕途中繁琐事务的羁绊,如何能够拿出时间研究学问,如何能够全身心培养人才。应该说,长期以来,官员热衷于兼职博导,而高校也予以配合,其背后掺杂了利益勾兑,使得兼职博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估计,只要是设立了博士点的大学,大多数都有官员博导的身影。作为官员,其成为博导后,意味着在官员仕途中,为自己的升迁增加了更重的砝码。光鲜的学术造诣外衣下,不管是否“货真价实”,官员脸上无疑“被贴金”。反观高校,其对官员兼职博导情有独钟,正在于高官背后,具有巨大的权力“磁场效应”。高官成为博导,则会令高校“蓬荜生辉”,不管在影响力方面,还是在高校全面发展方面,都能够攀附官员的地位和能力。

  应该说,高校与官员之间,找到了利益共同点,而学生则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在这种模式下,官员的注意力依然在官场,学术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现实下,教书育人成为了奢谈。作为一名博导,其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学者身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上,而被官场羁绊的官员则望尘莫及。从这个方面而言,人大缩减官员兼职博导,能够将一些“儒官”清除出学术界,值得点赞。

  事实上,人大的做法,只是提高学术水平,改正学术弊端的有益尝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只要是官员,在“脚踏两只船”的现实下,“一心二用”必然不利于学术长远发展。而且,根据《公务员法》第42条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由此来看,如果官员在某些学术方面确有造诣,有志于教育事业,不妨褪去官员的身份色彩,全身心搞学术做研究,岂不更好?

  面对利益诱惑,某些官员必然痴迷于博导的光环,而高校也是求之不得。基于此,不妨厘清官场与学术界的界限,扼住权力染指学术的冲动,让官场与学术界各归其位,让学术界回归本真。(刘建国)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