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询公开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点

30.12.2014  14:20

  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作说明。这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来,首次由副总理参加专题询问。(12月29日《新京报》)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会议首次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自参与应询,足以凸显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广纳意见,接受监督的态度和决心。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从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次提出依法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它就被视为全国人大依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重要形式,所询问的主题内容都是全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本次会议多名代表就舆论关注度高的养老金问题提出了问题,并发表了意见,马凯对此一一回应。而这些见诸媒体的问答内容,自然地成为了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材料”依据。也就是说,问询的公开化首先是代表监督权落地的重要一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大专项问询会议逐渐走向常态化,但会议的方式依旧是封闭的。即便少数媒体可对此进行报道,但这种公开并未覆盖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全媒体层面。事实上,从技术层面来说,全方位报道,甚至是电视、微博、门户网站中的一种乃至多种同步直播都不难实现。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也有着诸如电视问政这样的尝试。进一步而言,让公民通过直播“进入”人大议事流程,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其实,人大讨论的专题,其中不少都是像养老金这类涉及到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的主题。既然与每个人相关的问题该有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是履行职责地表达并提出来自民众的意见,那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通过直播等形式让公众直接“参与”其中,作为公民知情权的要求也好,增加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认识也好,这种“透明”不是作出决策的阻碍,相反,人们不仅可能给迟难决断的问题指出最贴近问题本质的要点,也会更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从进入议事到作出判断需要经过何等审慎的调研、分析、判断,面对一项公共议题,可以有更多的有根据的理性认知,不至跟风点赞。

  公开直播式的议会争锋并不罕见,很多国家和地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相似的“戏码”。外行人来看,这或许是热热闹闹的一场政治秀,但公民素养就是在一次次对碰直播观看中养成。人大并非西方式议会,但问询公开可以再大胆地往前跨出一步。(莫梓芫)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