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门前三包”专项整治20天 半数罚单开给武昌和江岸

02.12.2014  13:06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源 新闻研修班学员 鄢紫

  上周,武汉市城管委发布全市“门前三包”工作专项执法行动通报。11月4日至23日,对全市共计1801件不履行“门前三包”责任的临街门店和单位予以处罚,处罚金额共计15.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八成处罚集中在7个中心城区,其中,武昌区和江岸区总共被罚1090次,超过全市的一半。

  与中心城区相比,无论是从考核数据还是直观感受上来说,蔡甸区、汉南区等的“门前三包”效果显然要好不少。人们不禁问,为什么远城区能做好,中心城区反而做不好呢?

  商户沿街乱摆

  周末难见执法者

  昨日,记者在武珞路探访沿线门店“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在梅苑路上看到,有些商户出店摆放杂物、晾晒衣服,有的则把电动车随意停放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

  负责该路段保洁工作的中南路清洁队环卫工人熊师傅说,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我们没权力管,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一句吧,他也不会听,还不晓得几狠。”就在记者采访熊师傅时,一行人随手将垃圾丢在垃圾箱旁的人行道上,熊师傅上前制止,却遭遇对方一句“你是个什么东西,凭什么管我?

  制止和处罚出店经营、乱堆乱放、占用人行道等“门前三包”不履责行为,本应是市容监督员的职责所在。但在记者探访的近1个小时里,并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大桥清洁队环卫工人谢师傅说,偶尔见到市容监督员出来巡查,但基本不管“门前三包”,看到垃圾也不要求门店经营户清扫,更不要说罚款。熊师傅说,市容监督员早上巡查的时候会纠正早点经营户的出店经营行为,但人一走马上恢复原样,“周末基本看不到他们”。

  人行道归谁扫

  经营户一知半解

  目前武汉市主次干道“门前三包”责任书的签订率在90%以上。但中心城区不少沿街门店经营户对于“门前三包”责任区如何划定仍是一知半解,张女士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旁做服装生意,她认为“门前”指的就是店门口半米远的范围,“人行道不该我们清扫吧,不然要环卫工人干什么?

  事实果真如此吗?去年施行的《武汉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门前三包”责任区的范围包括门店前与道路人字沟之间的区域,也就是人行道。然而记者随机查看几家门店签订的“门前三包”责任书,上面都没有说明门店前的人行道是否属于责任区范围。在梅苑路上经营麻辣烫的魏老板说:“我认为人行道属于‘门前三包’范围内。像我们做餐饮的,门口如果脏兮兮,顾客看了也觉得没胃口。”采访中,像魏老板这样自觉履责的门店经营户并不多。

  远城区经验

  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中心城区人流大,商户多,执行“门前三包”相对较难,但记者对比发现,宣传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惩罚不到位,是一些中心城区难以落实“门前三包”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蔡甸区,“门前三包”责任明确,人行道归门店经营户清理,市容监督员进行监督和处罚,环卫工人只负责清扫马路。蔡甸城管委负责人说,“门店不履责,监督员要督促,督促了不听,就要开罚单。监督员管理缺位,城管委要扣他绩效。如果大家工作都做到位了,我们要给予奖励。

  家住百瑞景社区的刘先生说,“门前三包”是武汉首创的,但是感觉一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现在全市上下正在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当以此契机切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