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山区饮水工程建设“向天歌”

06.04.2016  19:33

长阳山区饮水工程建设“向天歌

——长阳县高家堰镇石城村建成“空中红旗渠” 

(郭茂林)农历2015年年末,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的石城(小自然村)终于建成了宜昌最难引水工程-石城安全饮水工程,号称“空中红旗渠”,该工程历经4年谋划3年准备和一整年施工,解决了709人的吃水难题,圆了300多年的吃水梦,为长阳“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实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长江和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要说既有清江为伴,又有山泉相依,想象中山里的老百姓应是“清泉石上流,随手捧一捧”,然而并非如此。因为是典型山区喀斯特地貌,水源分布不均,保水蓄水困难,先辈们为了吃饱肚子,多择“”而居,虽然山下水环绕,山上却雨停水断,村民们一直艰难地生活在“滴水贵如油”的尴尬之中。“一涓流为源,一堰塘维生”,每逢天旱少雨,则老少尽出山下请水,这便是大多数山上老百姓的吃水生态。 

全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以来,长阳县在154个行政村3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始大规模的饮水工程建设,但由于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总会陷入一源难求、一池难建、一管难铺的困境。然而,水是生命之源,再大的困难都抵挡不住“追水”的脚步。石城建“空中红旗渠”便是这样一个典型。 

一 

  “石城”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源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该村海拔800多米,孤峰独立,四周呈断崖式绝壁。虽有丹水、点兵河、大溪河环绕山脚,但山上却雨停水断,常年“只听山下水声响,不见山上水灌塘”。  村民祖辈靠挖塘积水,一代一塘,代代相传。时间久了,堰塘中漂着树叶,水发黄发臭。“十一五”期间,水利部门支持建起的几口水池也被用来积蓄雨水。 

由于当地没有可靠的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迟迟不能提上日程。2011年,国家开始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多方争取,考虑到石城人民多年吃水难题未解决,石城饮水被纳入规划。但是,没有水源,饮水工程迟迟不能动工。怎么办?这个山头没有水源,就去别的山头找,向更高处寻找。于是,水利部门、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开始了蛮长的寻源之路。 

二 

这一找就是6年。北至白云山,西到贺家坪,走遍2个乡镇3个村5个山头200多平方公里,山岭洞穴、悬崖峭壁、纵横沟谷都留下了人们寻水的足迹。有多少辛酸的故事在这期间发生,两名村主要干部受伤骨折、8人次历险。找到了30多个水源都不合适,不是水太少,就是海拔高差不合自流引水要求。尽管如此,人们寻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住,在历经了千百次失败后,终于在2014年的夏天,在海拔900多米的贺家坪镇龙王冲村和七里坪村的交界处景阳沟找到满潭清水,高差也合适。 

三 

吃水难,难于上青天。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但是由于水源地景阳沟与石城中间隔着两个大峡谷,串联着5个独立的山峰,最远的一段跨越900多米,赫然摆在面前的山头和3000多米的距离让人犯了难,横跨几个山头引水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一是设计方案几经调整。为了节省成本,水利部门派出设计院工程师免费帮忙设计,在多次实地勘察、测量后制定饮水工程设计方案。在管道铺设上,原定方案是骡马运料,无人机架线。但峡谷太深太窄,又有超高压电网越过,原方案泡了汤,由于设计院在架设飞索方面不具备资质,他们又帮忙请来省市的设计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调整。一位省级专家勘察后称,石城饮水工程堪比河南红旗渠,是“空中红旗渠”。 

二是人力蛮拼,艰难转运。由于山高坡陡、山头独立,要建设此饮水工程,就得用最原始的方法:人工架线,人工运料。运料得先车载、后骡驮、再人扛三次转运。在增加大量劳力投入的同时,经费至少得增加30万元。 

三是输水管道“走钢丝”。输水管道采取用钢丝为主索,另加油绳为副索在上谷间架空PE100Ф  63mm加厚管道引水。钢索也得由细到粗多架两根,一共得4根引线。管线分为5段7个座标点,全长3400米,海拔落差近100米,管道最高处垂直海拔约800米。 

四是多方筹资解困局。由于工程复杂,额外增加了工程成本,全部投入将近达150万元。在县级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长阳县水利部门在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23万元基础上,多方面整合资金40万元,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外,还发动村干部带领村民义务出工,除主体工程由施工队完成外,铺水管、运材料等由村民义务出工,每户出10个工,很多村民的出工量都“超标”。村民代表吴峰出了30多个工,还把自家的四轮车开来拖水管、运材料。81岁的吴文高主动到山头拉绳索,差点因意外摔下山崖。 

四 

经过众志成城的努力,2015年年末,工程全部竣工,石城人民把这项工程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质量自然过关,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为了确保这项来之不易的工程建得成、管得住、长受益,在县水利部门的帮助下,石城人民自发地组织了用水协会,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协议、管护档案、管理机制,并定在农历“大年三十”正式通水。 

通水的那天,住在山顶的向克翠老妈妈看到流到自家厨房的白哗哗的自来水,满脸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如花的笑容,掬一捧清泉,握一份甜滋滋,此生无憾。本不富裕的石城192户村民,都自发燃起鞭炮,庆贺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告别发黄发臭的“牛脚汤”,告别肩挑背扛的驮水日,建成  “宜昌最难的饮水工程”的石城人民终于扬眉吐气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水的到来,不仅滋润了石城人民的心田,也激发了他们改变面貌的热情,开始走上了精准脱贫之路。通水后仅两个多月,已有18个农户拆旧房建新居,谋划发展;有37个农户正在规划做房。村民邓合友、吴涛是同期开工建房的农户,目前正在封顶。无处不带笑容邓合友说:“再过个把月,就能住新房了。”他的家中,水管通到水缸里,蓄了满满一缸清泉。吴涛说,他把房子做好后,将发展农家乐,接待观光客。邓长平规划建吊脚楼,挖大堰塘,栽荷花,养鱼虾,利用临近的大溶洞,开发旅游。据村初步统计,目前已有24个农户准备大力发展养殖业。 

五 

像这样曲折而圆满的“民爱水,水利民”的故事,不只在石城发生,在长阳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山脚上,都留有“追水”的冒险和艰辛。 

十二五”期间,长阳县建成大小供水工程13108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314处,设计供水规模200立方米/天以上16处,完成工程总投资1.6亿元,规划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人口13.69万人,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人口1.85万人。每一处安全饮水工程都在诉说着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都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水利赞歌。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