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需突出重点

09.07.2014  21:36

    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需重点突出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支持,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效能。

    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需重点推进政府职能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实现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要重点探索构建更加适合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需重点把握好金融市场化推进的节奏和力度,处理好金融市场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新一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主动放缓经济增速,金融调控政策没有按照惯性的降准或降息方式力保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取消利率下限管制、加快推进金融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等方式深化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促进经济转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梳理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历程,分析市场化改革效应,研究探索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与改革重点,对于深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需突出重点

    (一)金融业机构类型日益丰富,产权结构更加多样化。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组建工商银行(601398,股吧)等四家专业银行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多元化,金融机构类型日渐丰富。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47家,已经建立起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组织等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同时,降低金融行业进入壁垒,使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业,推动金融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创新不断涌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经过近20年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市场化定价机制作用更加强化。同时,市场主体也通过金融创新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是此类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在发行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特征愈加明显。互联网金融扮演了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角色,倒逼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2013年,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将年利率为0.35%的活期存款转换为年化收益率达到5%以上的协议存款,且打破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客观上促使利率市场化进程步入快车道。

    (三)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承诺,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拓展了国内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渠道,也对增强金融市场活跃度、提升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12年末,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97家代表处。另一方面,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明显转变,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也加快实施,进口核销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在经常项目管理领域实现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

    (一)国际金融市场化的经验是“练好内功,有序开放,放松管制,提升效率”。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均先后进行了金融市场化改革。从市场化的推进次序看,各个国家都首先推进国内金融系统的自由化,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之后才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其经验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放松或解除对货币和资本价格及其流动的管制,让市场按照风险收益相对应的原则来形成货币和资本的均衡价格,并由此决定其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流动,达到充分利用全球性资源,并使全球性资源获得最佳配置的经济福利最大化目标。二是放松或解除对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整个金融服务业范围内形成充分的竞争,为经济提供最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二)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启示是“强化市场基础,加强有效监管,改革有序推进,注重内生动力”。一是注重市场机制的基础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法制和诚信建设,保障市场主体的利益。二是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尤其是加强金融功能性监管,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监管。三是注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顺序,同时考虑到金融市场化的理论顺序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四是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市场化改革的内生动力。

    (三)我国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困境是金融机构对市场化的适应力如何提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后新的行为模式如何确立。一方面,金融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风险,考验金融机构的适应能力。过去二、三十年中,美国、墨西哥等国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过程,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原因在于银行对利率市场化以后的市场环境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缺乏应对市场化的策略。我国推进金融市场化的过程也有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当利率管制放开,个别银行有可能会因为过度高息揽存导致规模扩张过快、资金成本压力过大而风险剧增。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习惯于政府管制和干预,需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由于政府“有形的手”深度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习惯于通过猜测政策意图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改变市场对政府行为的惯性认识,重新树立市场主体新的行为模式将成为关键。

    (四)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路径是以放松准入管制和价格管制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多层次市场化金融体系。通过建立金融市场化发展指数体系,对金融市场化改革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化正处于2003年以来的快速推进阶段,金融机构市场化指数和金融对外开放指数快速发展,融资市场化与政府行为市场化指数在这一时期的波动性比较大。借鉴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结论,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应以放松准入管制和价格管制为重点,推动建立多层次市场化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