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09.03.2016  12:22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提交提案,建议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会上介绍,从今年秋季起,陕西将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省份,此事引发全国“两会”和舆论热议。

  义务教育,属于民生保障范畴。若以人均收入论,陕西2014年在全国排在第19名,远不算富裕,现在却将在全国率先普及12年以上义务教育,这多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也说明陕西省把民生保障特别是教育看得很重,下的决心很大,给其他地方推动相关工作开了一个好头,或者说是一项有益探索。

  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勇于责任担当的表现。不论是实行更长年限的义务教育,还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都需要大把大把地花钱。而且这钱花上了,就会成为惯例,从此年年少不了这笔预算。有的省市其实早就做过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可能性研究,宣称“明年可以实行”,但后来还是搁置下来。陕西不是坐而论道,而且第一个“起而行之”,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对惠民的高度重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幸福。人是社会之本、经济之本,发展是人的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生包括教育在内,处于持续改善与提高中。但随着政府财力积累,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保障民生的力度必然水涨船高。

  在这方面,人民群众的期待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有关部门必须“睁眼看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主体,他们需要分享发展成果,这是一个常识,又是一个政治现实。政府适时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出回应,是必须的,也唯其如此,才能被称为“明智”。

  当然,这里有一个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的问题,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也不能脱离财力作出难以兑现的承诺。政府财力永远是有限度的,保民生应设定优先顺序,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政府财政此时高增长,不等于彼时“不差钱”。这就决定了,保民生一定要重视可持续性,要量入为出。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只会加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需要结合具体实际不断探索。以12年义务教育为例,据教育部负责人在“两会”上介绍,国家正在研究,计划分步实施。娄勤俭省长说,他们是把教育视为改变落后面貌、创造发展未来的重要保障。陕西实行13年义务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各地如何做,要综合考虑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把13年义务教育与地方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为我们拓展了保民生思路。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