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湖”背后是打酱油的监管

11.07.2015  12:36

  几乎是一夜之间,水美鱼肥的安徽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变成了“酱油湖”,附近的天井湖也未能幸免,周边渔民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化为泡影:9.2万亩水域被污染,鱼类等水产死亡2364万斤,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近日大量下泄的上游污水团让五河县两湖流域遭受多年来最严重的污染事故,然而对于此次事故责任认定等关键问题,上游的泗县和下游的五河县各执一词。五河县指责泗县违规排污,泗县则极力否认,认为流经本地的河水也属“过境污水”。(7月10日《京华时报》)

  为何原本风景秀美、碧波荡漾的沱湖和天井湖,变成了漂满死鱼、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酱油湖”,变成让周边渔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伤心湖”?上下游相关部门忙着打嘴官司,都要撇清干系,然而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否认:注入两湖的河流,溶解氧、高锰酸盐等多项数据都已超标,水质均为劣五类。把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和环境功能的黑臭水排入两湖,湖水焉能不臭,鱼虾焉能存活!

  “酱油湖”背后,是打酱油的监管。沱湖和天井湖虽然位于蚌埠市的五河县,其上游的主要河流却都在宿州市泗县境内,横跨两个地级市、两个县,这就使得每一次的跨界污染事故协调处理起来颇有难度。尽管早在2009年,蚌埠市政府与宿州市政府就签署了《关于跨市界河流水污染纠纷协调防控与处理协议》,对污水排放和预警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执行中,水质检测数据共享、日常监管相互沟通、水质污染预警通报等机制依然是白白搁在纸上、难以落实。

  直到此次污染事故发生,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就很说明问题——由泗县管理的幸福闸、草沟闸并没有采取截流处理措施,而是继续开闸放污水,散发阵阵恶臭,五河县派驻的看守人员则被强行驱赶。如此“污水过我家、我再往下排、不管亦不问、早早送出境”心态,又怎能从源头上治污堵污防污?两地监管部门互相指责、互相抱怨,谁也不愿携起手来共同蹲下身子作全天候检测、采取预防性措施。每一次环境污染问题爆发,都只能通过大面积的“死鱼死虾”“水质腥臭”来亮红灯。

  杜绝“酱油湖”出现,需要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流域的污染防控机制,让各个地方的监管部门都能形成治污防污的一盘棋,真正实现统一规划、统一防控、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如果各地均是“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甚至是层层把污染接力棒往下游交、自身毫无作为,其结果只能是污染了别人,也自曝失职。(张培元)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