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池湖“梁心”牌番茄的故事(图)

10.06.2014  23:06

  本网讯(记者 陈远程   黄朝晖   见习记者 马 珺   朱靖雯)6月10日,鄂城新区池湖村农业生态园种植的“梁心”牌番茄将在武汉中百仓储各大超市上架,与广大消费者正式见面。当食用这种生态健康、酸甜可口的番茄时,你一定很想知道小小番茄培育过程中的故事吧!

  小小番茄引领生态之路

  去年5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定把我市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为生态农业。一时间,生态农业的标准是什么、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对生态农业,过去是作为一个概念讲讲,究竟怎么搞,大家心里没底。市委书记李兵带着这个问题来到自己的联系点池湖村,在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座谈时,李兵敞开心扉说,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质量并举的阶段,食品安全广泛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与不懈追求,我在池湖办生态示范点,种良心菜、放心菜、有机菜,就是要带头引领全市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去年8月,热浪滚滚,暑气逼人。池湖农业生态园B区40亩土地悉数被翻耕一遍,撒上生石灰消毒搁置两个月后,于当年10月15日正式播下第一批以色列番茄种子。播种采用最原始的人工直播,两个大棚的秧苗整整用了半天时间。接下来的一个月,番茄苗陆续探出嫩绿的小脑袋。

  “种植品种要求既要优质,又要高产,还要高效,最后优选以色列原种蒂妮娜和8898。这两个品种,红润鲜亮、果肉厚实,酸甜适中,茄红素含量高,是当今番茄品种中的极品。”来自四川的果蔬高级农技师陈俊亨说。

  生态园建立伊始,计划就近从池湖港取水,用于灌溉种植番茄的土地。遇到干旱年景,还可以从长江引水进来,简单方便。

  因为这些都无法保证水质,不符合有机农产品要求,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生态园请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专家,对园内水质、空气进行全面检测。最后决定挖掘深井,取地下水灌溉。

  生态园南侧一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计划投入生产,因其整天烧煤可能影响到生态园有机种植,市里成立专班参与协调,最终这家企业将燃料由煤炭改为天然气。

  进入生长期,番茄最怕虫害。新苗移栽后的头两个月,潜伏在地底下的“土狗子”总会趁着漆黑的夜晚出来啃咬番茄根部。生态园定制近百个塑料杯,装上红糖和酸醋,放在每一垅地的尽头,诱杀地下虫。等到番茄根部长到足够壮实,这些杯子就功成身退。

  陈俊亨透露,以色列番茄亩产可以达到15000公斤,但那是化肥、农药“十八般武艺”全部使上的种法,都是“大路货”。池湖生态园的亩产虽然只有7500公斤,但全部是无公害、好品质、高效益。

  “梁心”番茄生长全过程,禁用化肥、农药、生物调节剂,园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开展合作,采用以色列滴灌、覆膜除草、灯光诱蛾、物理防虫治病等技术,确保生产过程全有机、纯天然。陈俊亨将此归纳为“五良”,即良种、良田、良法、良态、良人。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抽检,产品达到有机标准,园区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证。

  为让消费者放心,园区建立了以生产日志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如何种植、怎样施肥、当天气候状况、早中晚温差情况……每天记录下来,保存五年,实现种植、检验、储存、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均可追溯。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刚开始一些村民总是站在地头,用异样的眼神观望生态园。按照他们传统的做法,有虫子是要马上喷洒杀虫剂的。要想番茄高产,是要施化肥的。

  6月8日上午,刚刚从池湖生态园摘下的番茄,还沾着滴滴露珠,就这样直接下肚,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

  一花引来百花开。近一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纷纷深入农村,躬身在一线,服务在现场,帮助群众兴办农业、林果、水产、蔬菜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近百个,市级领导和涉农部门干部每人都要联系一个基地,每个基地都要培育一个主打有机农产品,并选派懂生态农业的专家参与全程建设,使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小小番茄创新运作机制

  池湖地处城郊,交通便利,许多企业看中这里,相继落户此地。久而久之,村民可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根据统计,池湖村现有土地仅有600亩,人均只有0.27亩。

  企业用地是“一锤子买卖”,占了就占了,农民失去了长期受益的可能。“年轻人可以打工,上了年纪的怎么办?”在池湖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吕守山说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搞生态农业,路径很多。土地流转出去,村民只拿租金,还是太少,不足以增收致富。

  一开始,池湖村考虑成立合作社,将村民紧紧捆绑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但发现没有技术、资金,不可行。

  走以前“公司+农户”的老路子,公司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伤农、坑农现象还会发生,也不可行。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鼓励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生态农业。这一思路,与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高度契合。

  池湖生态园创立之初,李兵反复强调要引进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参与进来,借助公司的力量,提升生态园发展水平。经过多方比较选择,最终选定四川成都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家上市公司在全国多个省市布局了农业项目,进入农业产业是该公司新的发展方向。

  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决定成立池湖新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股本构成为新都化工35%,以现金、实物、技术入股;池湖村民委员会32%,以基础设施、水、电、路入股;农民33%,以园区内土地15年经营权入股。

  为打消农民对市场风险的顾虑,新都化工公司承诺:若公司经营亏损,公司给入股农民每亩每年1500元的收益;若公司盈利,农民按股份分红。

  此后,新都化工农业事业部派出专家对园区进行规划,并制定种植方案,同时还从成都聘请一名有种植经验的农艺师常驻生态园负责技术指导。新都公司总裁宋睿说:“生态园生产管理必须农业化、标准化,达到工厂化管理水平,向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放心食品。

  番茄快熟了,宋睿请来自己的好友、国内一流销售咨询专家孙隽团队,对产品的市场定位、包装、宣传、销售渠道进行了高端筹划。

  “池湖农业生态园模式的成功,在于市场主体、村集体和农民三方结成共同体,并达到利益完美平衡,各方都能受益。”市委副秘书长孙俊全说。据市场分析,池湖生态园的番茄单季亩产7500公斤,公司、村集体、农民均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小小番茄彰显爱民情怀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池湖这样一个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农民更是充满惜地如金的情结。

  生态园建设初期,池湖村3组小组长严共友十分不理解,坚决反对流转土地。在他的影响下,小组村民集体签字不同意流转。吕守山和村干部们做了不少工作,仍打动不了倔强的严共友。

  “走,我们往老百姓家里去!

  今年2月的一个星期六,李兵带着吕守山走进3组,挨家挨户拉家常、听想法、问情况、讲政策。在严共友家门口,李兵与他促膝长谈:“土地流转是大家‘带地入股’,不改变土地属性,只用于农业生产,承包期过后,你们有权再决定流转与否,而且发给大家‘土地流转股权证’。”李兵还给严共友算了成本、股金、劳务3本经济账,终于打消他的思想顾虑。

  真诚的沟通融化内心的坚冰,严共友连夜召集村民开会,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甜头。接下来的几天,该小组68户村民全部签字同意流转土地。

  “市委书记为了我们能早日致富,帮我们想得这样细,我们再不动快一点,实在说不过去。”对这件事,严共友感怀颇深。

  前后一年时间,不管多忙,李兵总会抽空去池湖看一看。番茄种子播下去没有、新苗越冬冻着了怎么办、什么时候可以移栽……在吕守山印象中,只要是有关番茄的事,李兵总是牵挂着。

  根据市委办统计,李兵先后15次到池湖生态园调研指导,其中为农民土地流转就来了不下4次。当生态园建设A区时,干部不上门,村民争先恐后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生怕错过这趟难得的富民“班车”。

  第一批有机番茄上市前夕,村民王桂容穿行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成功的喜悦、愉快的心情,让她的动作也显得愈发麻利。

  王桂容原来种菜,不管是炎天暑热还是寒冬腊月,凌晨3点就要起床摘菜、装担,再挑到城里卖,每天赚回三四十块钱。

  生态园建起来后,她再不种菜了。2亩地流转出来,每年3000元租金。平时在生态园打工,一天60元工钱,每月10日按时领取。“百心不操,多好!”说话间,王桂容又装满了一筐番茄。

  生态园日常田间管理需要大量用工,李兵特别交待公司,用工应以当地富余劳力为主。

  带地入股的农民按土地份额到园里打工,连几位年过七旬的老汉,每月打工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农民们高兴地说:“打工的收入比自己种地的收入高出几倍,还有分红,这个搞法实在是好!

  当番茄还是青果子的时候,李兵就开始谋划销售问题,特别嘱咐相关部门的同志到武汉、上海考察行情,对商标注册、产品检验、质量追溯均一一安排,在百忙之中,亲自审定“梁心”番茄的市场营销方案。他说:“从产品到商品是惊艳一跳,我们一定要让好番茄卖出一个好价钱。”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