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银行在湖北通山“县域金融工程”的创新实践

31.07.2014  20:19

    

    图为:通山县样样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舒九样(右)向邮储银行信贷员介绍砂梨供不应求的热销行情。

    图为:全省县域金融工作现场会在通山召开。

    图为:通阳镇茂源獭兔养殖合作社在邮储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度过经营危机。

    湖北日报讯

    邮政储蓄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 洪晓成

    “普惠金融”首次写入党的决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9次明确提出“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这是对邮储银行长期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极大肯定与希望,也是邮储银行作为大行应当扛起的社会责任,这些要求与“普惠金融”的内涵高度契合。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重要基础。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作用,坚定不移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重大战略,抢抓机遇、因时而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离不开金融的支撑作用。邮储银行网点遍及城乡、延伸至农村,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探索普惠金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责无旁贷。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联合国2005年正式提出的。普惠金融,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主要任务就是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由此可见,“三农”领域、县域层面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沃土和主战场。那么,我们不妨首先探讨两个问题: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能否在县域市场满足草根金融需求,实施普惠金融战略?

    货币是市场交换的产物,有人认为:有了市场,才有了货币,之后才有了信贷市场。其实不然,信贷的产生早于货币,源于农业文明。早在一般等价物出现前,信贷最早的模式——农作物种子借贷就已经出现。现代银行从十六世纪在威尼斯诞生以来,银行信贷与民间草根信贷走了不同的道路,其差异就是:基于政府信用的银行是资金借贷市场的主体,但有时未必有效;民间借贷缺乏监管约束,弱安全性,但在局部却有效。

    通山作为边缘山区小县,在金融业发展上却先人一步,原因是什么?

    通山县是湖北省边缘山区小县,显然不是资金市场的洼地,依据市场经济理论,“无形的手”不会把资本这一最重要的资源优先配置在这里。然而,短短几年,通山县有14家小微企业在武汉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融资,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9年的39%跃升至64%以上,连续5年信贷规模年增长33%。其中的奥秘是什么?破解这个问题,能为我们在金融资源相对匮乏、金融供给不足的湖北县域成功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找到完美的答案。

    邮政储蓄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汉大学、通山政府联手,创新实施“县域金融工程”,以行动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