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保卫战殉国遗书 “轰炸”日本从汉口王家墩起飞

18.05.2015  12:50

  1942年3月10日,吴积冲由重庆试飞浙江衢县航线时,在四川涪陵白铺西三十里山中失事殉职,年仅30岁。

  此时,吴积冲的大女儿吴守琳7岁、大儿子吴德机4岁,小儿子吴德枢仅半岁。因为工作繁忙和早逝,吴积冲和子女们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在子女印象里,吴积冲对家人深切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成为他留给家人最宝贵的财富。

  吴积冲遗书全文

  筠:

  这封信和平时原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您将不能再希望我们的会晤了!这似乎有点残酷,但是,当您准备接受任何残酷的宰割的时候,一切惨痛的事实,也不过如此了。

  在汉口分别的(时)候,您记得我那欢娱雀跃的神情吗?那告诉您:在我最后的一刹那,我仍是含着无上的愉快的!

  假使您能够设法消磨掉您的青春,那很好,否则请您把守琳和她的弟弟好好安置一下。在您悲痛之余我不愿使您再受更甚的磨折。

  幸儿(而)能够安全的飞回祖国,这封信是不会给您看到的。万一不幸的话,有几个朋友一定会帮助您料理必需办的事,我想那是不会使您感到困难的。

  一个人无论怎样长寿,终归要死的,当我找到一个值得死的时候,享尽天年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我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完全看做找死的方式:比方一个强盗为了生而不顾被捕后必实施于他的死刑;一个乞丐不肯自杀,而情愿求食不得而成饿殍;还有许多人,尽力延长他们的生命,等待着他们身上的细胞,一个个天然的死亡。人们为什么不自动去找一个有意义的死呢?

  您也许要怪我太鲁莽,我对我自己的死——必将临到我头上的死,已找到安慰。我既因此而得到安慰,我希望您也因此而减少些苦痛!请您不要过度的悲哀!

冲遗书

五月十一日

  为抗日投身军旅

  父亲有天生的使命感

  吴守琳回忆,父亲是浙江省平湖县人,出生于1912年3月16日,在东三省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当时学无线电的技术人员很缺,吴积冲毕业后加入了中国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股创办的欧亚航空公司。

  “虽然薪水很高,但是父亲干得并不开心。”吴守琳听母亲回忆:德国人很傲慢,瞧不起中国技术人员。父亲面对德国人时,不卑不亢,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补技术,暗暗下决心要超过他们。

  “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吴守琳说,这是她听母亲回忆父亲在民航工作时,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33年,吴积冲辞掉民航高薪前往交通部上海国际电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同年11月,他加入航空委员会通讯科,任航委会第二陆空通信台领班、空军第八大队第十四队通信员、空军轰炸总队第一科教官、教育组主任教官、无线电航行训练班学科教官、第八大队通信长、第三路司令部第一科科员等职,并升至“同一等机械佐二级”。

  吴守琳回忆,父亲殉职后,母亲常说,在民航时父亲的工作相对安全,薪水优厚,一家人衣食无忧;从军后,父亲薪水微薄,随时面临战火,非常危险。但是他开心了许多。

  吴守琳说,当年父亲从汉口王家墩起飞执行轰炸日本任务时,他们一家都住在汉口,但具体住地已完全没印象了,而且父亲本人留给她的印象其实也已经遥远而模糊。但是她从母亲的回忆中,从父亲的遗书里,完全能够理解父亲面对九死一生远征日本的任务时,在遗书中提起“值得死”的理由。那是烽火连天中,一个普通中国人情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之情,是一个正义中国军人情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天生使命。

  不仅仅是个英雄

  他还是重情重义的慈父

  “父亲留给我的味道,是香甜的面包和糖果的味道。”吴积冲牺牲时吴守琳不到8岁。她清楚地记得,每次父亲执行完任务,都会给孩子带回空军专供给飞行人员的食物。

  “一个长方形的食盒里面有一小块面包、几颗糖果和市面上很少见的肉罐头。”吴守琳说,父亲回家是姐弟俩最开心的时刻,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美味的食物后面,是父亲面临的一次次危险任务”。

  在吴德机的记忆里,父亲是个“能工巧匠”。“他曾经用无线电的废件,给我做了一个电动线圈,就像缩小版的‘摩天轮’。”这是他和姐姐童年最喜欢的玩具。

  知道自己的工作危险,父亲从来不在家人面前谈工作,包括执行远征日本的任务。

  吴德机说,父亲这次远征极可能殉国,所以才预留了遗书。吴德机在母亲去世多年后整理她的遗物时,这封遗书还装在一个黄色信封里,上面用繁体字写着“烦请肖卿云交张洁筠”,并用一张报纸包着,报纸已泛黄。据他的母亲讲,父亲在执行完这次任务后很久,才亲手将遗书交给她。

  此后,只要父亲执行任务,母亲就彻夜难眠。曾经有一个夜晚,吴守琳夜半醒来,看见母亲还呆坐在灯下为父亲担忧。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很深。”吴守琳回忆,父母1933年4月结婚,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9年,但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深爱,在吴积冲飞行失事遇难后,她并没有像一些军官遗孀一样,将孩子交给政府办的遗孤院,自己再嫁,而是艰难地带着三个儿女生活。

  吴守琳说,在母亲眼里,吴积冲对妻子爱护有加。有一年外祖母来探望母亲,回老家时吴积冲亲自将岳母护送回去。后来外祖父去世,父亲首先得知噩耗,担心母亲身体不好没有立刻告知,偷偷托人送了200块大洋给岳母。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吴守琳姐弟说:“父亲在我们心中不仅仅是个英雄,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慈父。

  从台湾回到大陆

  留在这里就好像和父亲在一起

  “这封遗书差点留在台湾。”在回忆保存遗书的经过时,吴守琳讲述了他们一家深埋心底的一段往事。

  父亲去世后,母亲被国民党政府安排在空军做图书管理员。他们和爷爷奶奶、三姨一家生活在一起。1948年底,国民党陆续从南京撤离到台湾。作为烈士遗属,母子四人也被安排赴台。

  据吴守琳回忆,到了台湾后,母亲张洁筠还是被安排做图书管理员,但是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让母亲感到很大压力。

  更让张洁筠不安的是,吴积冲曾经多次说,如果抗战结束后,国家出现内战,他会立刻退役离开空军,绝不干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事情。

  “母亲一直认为,父亲一定希望她和孩子留在大陆。”吴守琳说,父亲在世时的心愿坚定了母亲回大陆的决心。

  不久后,母亲通过电报通知爷爷,让他发一个假电报到台湾,声称奶奶病危,要求母亲赶回大陆探望。母亲拿着这份假电报,请假获批。

  1949年5月15日,在吴积冲的五妹苏瑛的陪伴下,张洁筠带着3个孩子,从台湾新竹机场乘空军便机飞到上海。10天后,上海解放。

  “妈妈多次庆幸,带我们回到大陆。”吴守琳说,“我们姐弟三人,也从未后悔过。因为留在这里,就好像和父亲在一起。

  3年前,吴守琳得知在重庆市南岸区南山风景区的空军抗战纪念园里,保存着父亲的衣冠冢。她和小弟吴德枢专门来到父亲墓前。看着父亲斜卧在地面的墓碑庄重肃穆,她禁不住热泪盈眶,觉得“父亲为国家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长江日报记者 李俊 特派记者郭良朔)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