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不会大规模造城

15.07.2015  11:52

聚焦通州

是长期酝酿的结果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通州定位为北京卫星城

2005年版的北京规划中,提出通州为“面向未来的新城区”。同时,在总体规划中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2014年初,习近平到北京视察时要求“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贯彻意见中,这样表述:“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

日前,北京聚焦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行政副中心究竟是怎样的概念,又该如何建设?通州为什么能在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选址中“脱颖而出”?副中心建设又能否缓解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对于这些问题,北京市规划委于昨日进一步对外透露了关于通州建设规划的诸多细节。

其中包括: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通过“区域快轨”“城际铁路’等模式串联起燕郊、通州及中心城。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北通州”,就是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北京长安街向东20公里的通州区。北京城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要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规划委表示,通州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是考虑了历史的经验、现实的考虑和未来的发展等多重因素的科学决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升级。

焦点问题

为什么建行政副中心?

疏解人口医治“大城市病

北京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着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其实,早在2004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有计划地在通州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准备成建制地搬过去一些机构。只不过,单靠北京市的力量还不能迅速推动行政功能的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让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的设想变为现实。

根据北京市关于行政副中心的规划思路,除了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转移过去,北京还希望以此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的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

近10年来,北京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其中中心城区1276.3万人。黄艳说,“城市‘摊大饼’式蔓延,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凸显。”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到2020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是否只建一个副中心?

顺义、亦庄也是新城

3月份,通州区政府公布了《2015年重点建设项目任务表》,通州区今年共有86项重点建设项目任务,总投资达1638.8亿元。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28个,其中产业类13项、能源生态类10项等,按照今年总体目标,核心区16个产业项目除9个续建项目外,其余7个全面开工,年内可完成建设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事实上,在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消息还属于“传闻”之际,通州的房价就已一路上扬,局部区域还上演了一个月单价飞涨5000元的“神话”。一时间,通州炙手可热。不过,“虽然聚焦通州,但城市副中心并非只有通州。”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

王飞介绍,早在2005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就明确了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未来发展的3个新城。近10年来,北京市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50%以上都集中在这3个新城,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引领新城建设取得的实效已经有目共睹。这些区域都将成为承接北京中心区功能的主阵地。

通州是否会重蹈“睡城”老路?

通州是独立新城

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尘埃落定之前,通州最被世人熟悉的还是“睡城”的名号。位于北京东西轴线和东部发展带的交点,长安街最东端的通州,由于大量人口集聚,产业和居住不平衡,交通压力巨大,“潮汐现象”突出。

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进通州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王飞介绍,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通州,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记者了解到,通州区将会为工作在这里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规划住房建设。

黄艳介绍,未来的通州肯定是一个独立的新城。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将在已有6号线和八通线的基础上,7号线还要继续东延。区域快轨将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道路网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9公里,是目前中心城道路网密度的1.8倍,林荫道比例达到70%。

是否开展大规模“造城运动”?

核心是“减量提质

“通州新城规划的理念是‘优化升级’。”黄艳强调说,对于行政副中心的新定位,我们要调整通州的规划。今后的发展绝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而是“减量提质”。

根据调整的规划,此前规划实施的一些集聚人口的产业园将做调整。此外,还将推动仓储物流基地,批发市场、物流基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适宜产业等业态的退出升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端产业,例如,有可能承接CBD的一些功能。

目前,通州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新城建设水平还不高,与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王飞介绍,在医疗教育资源方面,在已经有10余家中小学和医院在通州开办分校、分院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引进优质资源。“通州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约55平方公里,功能疏解预留着充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