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环境执法当休矣

30.04.2015  13:20

选择性”环境执法当休矣

   湖北日报讯 凡卫

   地球日这一天,《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江苏省淮安市环保系统塌方式腐败案件的警示,称其为“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双重污染”,可谓一语中的。

   一个小地方,环保局一把手卖官、中层全塌方,31人被立案、22人被判刑、9人行贿被追责……这无疑是一桩举国哗然令人作呕的人事丑闻。政治生态决定自然生态,人事腐败乃环境腐败的根源,系一切腐败形式的“总开关”。很难想象,用钱换来的职权不被寻租于生态环境、买官的成本不会转嫁到黎民百姓乃至党和政府头上。

   当前中央打虎拍蝇紧锣密鼓,地方治庸问责风暴连连,尤其环保法履新以来,这些“捐官者”不大可能像过去那样靠怠工懒政给违法排污企业开绿灯,只好硬着头皮“提剑上阵”,而“剑锋所指”却很有讲究。更有甚者,一些“双面贪官”以“能人志士”的面貌出现,挽起袖子磨刀霍霍,而大国企背景雄厚不敢惹、地方标志性项目不能碰、关系户是财源不好动,于是乎,不谙进贡之道的小民企便成了刀刃所向的替罪羊,甚至出现把雾霾归咎于市民熏腊肉之类的笑话。所以说,“选择性”环境执法不容忽视,它极易成为目前环保工作的“潜规则”,且越到基层越邪乎、越往高走水越深。

   众所周知,很多不法企业获取暴利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零投入”。新环保法实施已4个月,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务院拟定“治霾行动计划”和“水十条”,李克强总理严斥“处长把关、程序颠倒”;环保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展开环境保护大检查,各地均以“辖区拉网式环境执法大排查”相呼应。假如这些大排查摆脱不了秘而不宣的“选择性”,祸国殃民的巨头大佬视而不见、疏于打点的小鱼小虾捞起曝晒,则环保公信荡然无存、法治中国沦为空谈。

   所以,环境执法必须公平公正公开、摒弃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做到“有查无类、一视同仁”,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和净化政治生态都举足轻重。否则,类似淮安环保丑闻不会就此绝迹。中纪委一再强调“反腐无禁区、没有选择性”,反复声讨“水面九级大风、水下纹丝不动”,眼下各地环境执法究竟有多少猫腻、多少水分?相关部门当扪心自问、幡然自省——“选择性”环境执法当休矣!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