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报道:适应新常态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16.01.2015  17:44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会议为新时期“三农”工作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明确了思路。
  
  去年我省“三农”发展取得骄人业绩,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的一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并呈现出性质相同、逻辑一致的新常态特征。如何把握新常态蕴含的倒逼机制,确保全省“三农”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如何依靠改革创新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昨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有关涉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加快推进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献计献策。我们把专家发言内容择要刊发,以期给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供借鉴。
  
  “人的新农村”很重要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 刘兆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人的新农村”这个概念,要求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一细微变化,凸显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
  
  我省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力度大,8个层面的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次递推进,覆盖了全省56%的乡镇。
  
  从目前来看,我们在“物的新农村”成就巨大,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人的新农村”建设和关注不够,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以及归属感、认同感,没有同步推进,“荒芜村”、“空心村”大量出现,教育事业萎缩、农民养老堪忧、乡土文化流失等等。
  
  按照中央的精神,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继续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亟待补齐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等“软件”短板,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两条腿走路。
  
  实现“人的新农村”,环境整治是一个关键的要素,近几年我省开展了“三万”活动,包括“洁万家”和“绿满荆楚”等,成效显著,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村的脏乱差问题还没有根本得到解决,相关配套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都需同步提升,这也是“人的新农村”所应当具备的。
  
  (记者 胡琼瑶 整理)
  
  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梅学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常态之“”,意味着不同以往,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抛弃。新常态之“”,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新常态下,湖北省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首先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一是我国已走出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境,产品过剩交替出现,农业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足够的食品和工业所需的农产品。二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生产经营的资本化、专业化、规模化已由畜牧业、园艺业向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生产延伸。三是农业增长动力不是来自农业内部,而是来自农业外部。农业投入主要来自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农业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及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主要源自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成果;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则直接源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在新常态下,湖北农业发展也面临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农业发展不能再按以前的路子走下去了。因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顺势而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记者 汪彤 整理)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丁士军
  
  我们在农业上有很多先进技术,但在农村基层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短路”,堵在“最后一公里”。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近年来,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职能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存在。
  
  此外,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作物品种的分布不平衡,让农技推广到基层这个“神经末梢”也不均衡。比方,农业机械化,既要重点打通粮食主产区大田里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也要兼顾将农机推广深入到丘陵、山区等小规模农业占主导的“神经末梢”。
  
  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理念。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让农民也参与到技术推广中,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不断完善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有效做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记者 孟静 整理)
  
  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 肖长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作为首要任务。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粮食生产,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巩固我省优势产业的需要。去年我省粮食十一连增,增幅位列全国第五位,成绩背后是政策空前给力,高产创建纵深推进,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等一系列因素支撑。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粮棉油生产存在两大矛盾:一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有效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生产的低比较效益难以有效承载农民的收入增长高期待,与此同时,持续增产的“天花板”效应和比较效益降低形成政策扶持的“地板”效应双重挤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按照中央提出的“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精神,具体落实到湖北,就是直面农业发展新常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资源禀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模式,突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力促进粮油增产农民增收。2015年,湖北粮食生产要强调一个“”字,千方百计扩面积、提单产;在棉花生产上落实一个“”字,继续压减低产低效棉区种植面积,扩种粮食和其他高效作物;在油料生产上贯彻一个“”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巩固全国第一的位置。
  
  (记者 胡琼瑶 整理)
  
  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省社科院院长 宋亚平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增收越来越难;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相当艰巨;农业要素大量流失,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
  
  如何打破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全面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农业经营主体是个体农户、家庭农场还是公司,无论农业生产规模是大是小,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前、产中、产后每个节点,加工、运输、销售每个链条,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做到万事不求人,必须依赖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让过去家庭经营层面上的那种生产资料细碎化、资本含量低、技术构成少、抗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遗传基因”逐步得到有效改造,而且也让集体经营层面上的过去那种资源贫乏、债务缠身、服务短缺、干部难作为、群众不满意等“疑难病症”逐渐得以根本解除,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分有统”、“统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层经营体制,激发农村内部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一条内生型的发展道路,从而去追求现代农业的伟大理想。 (记者 黄中朝 整理)
  
  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覃道明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严峻。如果不能成功实现几亿农村人口的现代化,那么中国现代化是没有希望的。因此,中央在新常态的大判断下,确立农业农村工作以现代化为战略取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
  
  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准确判断和把握湖北的省情,改革创新。
  
  第一是思维的创新。对新常态农业农村工作,我们要看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2015年是编制“十三五规划”年,我们需要把准方向,放眼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对湖北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应该往外看,从城乡统筹、二三产业的关联性等角度看这个问题。工农业互惠,产业互补,城乡一体,我们要用新的思维和视野解决问题。
  
  第二是方法的创新。有专家指出,我们跟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差距,主要在科技水平、金融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对此,我们应该抓体制创新。政府无形之手在现代农业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各种惠农补贴、支农政策要做到高效精准。还要抓经营主体的创新。现代农业是职业农民、企业家、金融资本、农业科技等相关因素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概念,核心是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记者 汪训前 整理)
  
  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化
  
  华中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青平
  
  据权威数据,去年前十个月农产品进口增速高于出口。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为什么还大量进口农产品? 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是主要因素之一。以猪肉为例,美国市场生猪均价换算成人民比大概是5.42元每斤,这已经是今年来美国猪肉价格的高点,而目前我国生猪价格每斤在7.15元左右。
  
  另外,国产农产品的品牌也处于劣势。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缺乏信心。一是消费者忠诚度低。二是高端市场流失严重,越是高端农产品,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度越底。农产品高端市场根本不在我们自己手上,与中央提倡的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三是缺乏强势品牌,农产品品牌进入“小时代”,“杂牌”大行其道。价格战盛行的背后是品牌乏力,结果从整体上伤害了农业产业。
  
  湖北不仅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业,还要以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好农业。其核心在于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牵引农业产业化。
  
  品牌建设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要整合好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品牌树立后,要通过法律、文化等手段精心保护。同时,要迎合新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品牌创新。
  
  (记者 孟静 整理)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 邹进泰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使之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公司。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扶持其自办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创建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发展精深加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进入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增强引领带动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参与或创办产业联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加快建立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
  
  (记者黄中朝整理)
  
  (本版图片由记者 王子毅 摄)
  
  作者:胡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