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 新洲37个残障伢个个拥有家庭课堂

23.12.2014  14:46

  丁娟老师来到建材店,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学生骆某某。见习记者杨少昆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高道飞 通讯员程书雄 吴耀武)各位读者,“送教上门”的故事,让您感到了一丝温暖吗?您对新洲区特教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什么感想和评价?欢迎您拨打武汉晚报新闻热线027-82333333或通过新浪微博@武汉晚报发表感想。

  曾让人动容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把一个失学的孩子拉回学校,而新洲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却是把课堂开进了一个个残疾孩子的家里。

  武汉市新洲区特教学校校长蔡东启昨天告诉武汉晚报记者,为保障残疾孩子的义务教育,该校从2008年开展了“送教上门”教学活动,目前已在全区10个街乡镇,为37名残疾孩子开设了37个“送教上门”课堂。现在,全校有10个“送教上门”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老师组成,分担3至4名重度残疾学生的送教任务。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送教上门的时间,全部定在双休日。

   一趟“送教”来回百公里

  在蔡校长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送教上门”地图,清晰地标注着37个送教课堂的地点。

  根据地图显示,从学校到最远的送教课堂,单程为45公里,即使是最近的教学点,也不下5公里。而八成以上的送教点,都在村垸之中。

  14日,记者跟随李亚琼、程华东老师一起,体验了一次“送教上门”。

  两位老师承担着仓埠街4个村垸的4名学生的送教工作。

  早上8点半,李老师开着她的私家车从学校出发时,记者特地请她把里程表归零。

  车子穿行在田野小路上,路旁的灌木不停地剐蹭着车身,叫人心疼。

  完成了两个送教点的教学工作,已是中午12点半。因为垸里没有就餐点,我们只好返回仓埠街,各自吃了一碗米粉,又赶往另外两个送教点。

  下午5点,完成全部工作回到学校,汽车里程表显示为108公里。李亚琼却平静地说:“我俩的送教点,还不是最远的。

   李老师上课时挨了打

  李亚琼、程华东老师负责3个女孩和1个男孩的送教任务,4个学生年龄在12至14岁,要么脑瘫,要么智障,要么偏瘫。

  4个学生看到老师,都异常兴奋,但开始上课后,他们却无法自控。在学生妮妮家,正当李老师专注地教她读生字卡时,妮妮竟一巴掌扇到了李老师脸上!记者愣住了,李老师却像没事似的,只是温和地告诉妮妮:“打人是不对的。

  在学生阳阳家,李老师的课才上了15分钟,阳阳却当着李老师尿了裤子。李老师连忙放下课本,帮他换裤子。

  “类似挨打、尿裤子这样的尴尬事,是老师们送教时要面对的常态。”校党支部书记陈萍说,老师们明白,他们送教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本苦难的书。因为深谙学生的苦,所以也就不畏难。

  由于学校没有车辆,送教的交通工具都是老师们自行解决。稍近的送教点,老师们就背上黑板,骑电瓶车或自行车去。较远的送教点,则安排给有私家车的老师,学校适当补贴些油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