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年累计退耕还林超2000万亩 年涵养水源达21亿立方米

17.09.2019  10:43

我省20年累计退耕还林超2000万亩

年涵养水源达21亿立方米 超180万户农户直接受益

  

  图为:神农架木鱼镇青天袍村,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强村。(汪彤、文洁  摄)

  森林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9月9日,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自1999年以来,湖北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超2000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62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86万亩、封山育林39万亩、巩固成果后续产业基地263万亩,每年产生生态效益价值超700亿元。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成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1999年至今,多个省份先后启动两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1999年至2006年、2014年至今),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我省退耕还林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工程区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丹江库区及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生态地位重要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家累计投入超200亿元。

  经测算,退耕还林工程使我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000多万立方米,每年通过森林涵养的水源达21亿立方米,固碳释氧1430万吨,生态效益体现在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增强森林碳汇、净化大气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风沙侵蚀等多方面。

  退耕还林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是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统计显示,第一轮退耕还林涉及我省95个县(市、区),直接惠及171万农户、657万人,通过落实直补政策,退耕农户人均直接政策性增收2861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省33个县(市、区),覆盖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等重点贫困地区符合政策的工程县市区,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万户、37万人,户均增收5575元。

  各地还抓住退耕还林有利机遇,发展退耕还林+旅游、退耕还林+特色经济林、退耕还林+林下特色种养等后续产业,引导村民通过直接经营、参与务工、流转林地等方式,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一大批特色专业示范村,提升了农村活力。统计显示,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农民收入、生态承载能力“三增”的综合效益。(汪彤)

  

   为大地增绿 助百姓生财

图为: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村村民采摘脐橙。(郑家裕  摄)

图为: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邓村坪村由坡地改造的梯田茶园。(张国荣  摄)

  退耕还林工程,资金投入多,建设规模大,群众参与程度高,既是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退耕还林,改变的不仅是山水,也为贫困山区老百姓铺就一条新的生财致富之道……

   非退不可  该还生态欠账了

  1999年冬,得知要开始退耕还林,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村民郭启仑感觉已到了非退不可的时候了。他说:“山上都是坡,也没什么(植被)挡着,一下雨,泥沙往下直冲,到处都看不得……

  秭归,三峡库首第一县。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一半左右。当地人说,坡耕地是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差的旱地,跑水、跑肥、跑土严重,作物产量也低,本质上就是劣田。但为了生存,村民不得不种一些苞谷、小麦、红薯、洋芋……坡耕地渐渐被开垦出来。

  坡耕地的耕作面积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结果就是泥沙直接进入三峡库区,造成生态隐患。据测算,当地70%的泥沙源于坡耕地。

  神农架林区、恩施、利川、秭归、长阳、竹溪、竹山……被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地区,多半生态地位重要却自然灾害频发。

  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1999年,秭归纳入我省首批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开始沿三峡大坝周边、沿库区城镇开展植被修复。20年过去,该县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61.3万亩。一片片濯濯童山,变成了秀美山川。原本风一吹就尘土飞扬的郭家坝,如今漫山遍野披上绿色。

  秭归县林业局局长鲁邦群介绍:“通过退耕还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退耕前的1408平方公里下降到743.6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少向长江排入泥沙46万吨。

  退耕还林,确保了三峡水库一库清水,为荆楚大地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好了  农民富了

  从前开垦坡耕地,说到底还是经济贫困、产业单一。要解决退下来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农民退耕之后的基本生活保障。

  秭归县将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项目安排上优先贫困村和贫困户。全县先后在180个村实施退耕还林,发放补助6亿元,1.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就是好,国家给补贴,还教我们改良品种。”郭启仑今年69岁,种了一辈子脐橙,可说起上世纪的秭归脐橙,他直摇头。问及现在怎么样时,他立即笑容满面。“我家原来的4亩坡耕地后来全部改成果园,现在种的品种叫伦晚,去年卖五块五一斤,一年下来能挣好几万元!

  据介绍,秭归县选择脐橙、茶叶、核桃三个主要退耕树种,发展高效经济林38万亩,形成“两果两叶”农业产业格局,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秭归脐橙、九畹丝绵茶、秭林1号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黄金果”“黄金叶”。

  山川绿了,生态好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这是退耕还林后荆楚百姓的共同感受。

  神农架木鱼镇青天袍村,曾经过度采伐,毁林开荒,实施退耕还林24万余亩后,坡耕地变成了茶园、板栗等经济林、景观林,退耕户开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强村,户均增收2.76万元。

   绿染山川  铺就新路

  退耕还林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了生态经济型的后续产业,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工程区落地生根,为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新路。

  竹溪县林业局局长李善平告诉记者,以前,不少山区农民开荒开到悬崖边,种地种到江河口。退耕还林后,各地政府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水土不再流失,山脚下就能打上淤地坝,建成耕作条件更好的农田。同时,当地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很多工程区林茂粮丰,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李善平的说法。

  神农架林区将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超千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58亿元,全区近60%的人从中受益。

  十堰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兴建核桃基地120万亩、木瓜基地21万亩、油橄榄基地4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近50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农户30万户。

  恩施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退耕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退耕户以短养长,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产业基地12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2000多贫困户增收。

  竹溪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培育壮大茶叶、木本药材、核桃、板栗、木瓜等特色产业。新发展茶叶基地12万亩,全县茶叶年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还实现了人栽树、树蓄水、水发电的良性循环,实现年发电收入3000万元。

  退得出,还得上,稳得住。2018年,原国家林业局对我省前一轮退耕还林核查结果显示,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99.77%,林权证发放率98%,建档率100%,管护率97.6%,成林率100%。(汪彤)

责任编辑:姚盼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