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追溯系统护航 台食品安全监管亟待筑牢防线
日本核灾食品解禁一事近来在岛内争论不休,不料部分核灾食品却已“潜伏”入台。随着陆续有日本纳豆产品被发现使用日核灾区酱油包,台“卫福部食药署”日前宣布全台22县市启动稽查项目,并在边境检验时针对日本新进口的第一批产品,逐批开箱、拆封检查,核对中文及日文标示,不让核灾县市食品有机可乘。
台湾有关部门长期以来较为注重食品安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食品安全问题多年来时有发生。台湾食品安全监管的现行体系是什么样的,应如何筑牢防线?
多管齐下力保安全
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原本由“行政院卫生署”“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经济部标准检验局”三部门组成。其中,“行政院卫生署”主要负责食品的市场流通环节;“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重点监管食品原料的来源和生产,协助“卫生署”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和改善工作;“经济部标准检验局”检验食品是否合格,批准输出输入或在台湾市场销售。
管理机构多,难免存在“九龙治水”的状况。2013年5月台湾爆发“毒淀粉”事件后,迫于社会压力,台湾当局以“行政院卫生署”为基础,整合公共卫生医疗、社会福利两大类社会民生事务机构,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成立“卫生福利部”,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集中到“卫生署”后,更名为“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简称“食药署”)。“‘食药署’整合是希望在遇到与食品安全相关事件时,可以迅速整合各个业务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件的原由与处理原则通过网站及媒体让民众及时知晓。”“食药署”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记者。
据介绍,“食药署”目前有北、中、南三个区域管理中心,主要通过查验、检验、稽查等业务,来保证台湾地区的食品安全。“食品入关时,我们先会做边境查验,也就是抽检。在市售部分,当食品流通进入市面,我们会依照产品风险高低,做市场监测,同样也是通过产品抽检。抽检的结果会在‘食药署’的网站上公布。”李女士介绍,“此外,在遇到比较特殊的事件时,比如接获举报或线报,也会做临时稽查。对一些特定需要关注的食品,比如金针花,容易有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问题,我们每年会定时做调查。”
建立食安追溯系统
除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外,台湾还制定了一系列自成体系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台湾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是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基础,结合了“健康食品管理法”“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商品检验法”等法律规章,构成了食品安全卫生监管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例,分别对食品卫生标准、输入食品査验方法、有害人体健康物质限量标准、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得食品生产销售商家有法可循。
台湾是亚洲较早实行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地区。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追溯、追踪、追查食品在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贩卖等各阶段的资讯。这样可提早降低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又可把食品生产加工的责任明确赋予产销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者,方便及时确定责任出处,降低对消费者的危害,也避免让符合规范的生产者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前主委”林享能告诉记者:“台湾地区食品安全总体算不错,大部分厂商照规矩办事。农产品强调‘生产履历’,大部分是安全的。现在的消费者一个个都火眼金睛,就出问题的环节来说,终端消费市场比较少,因为民众很厉害,所以出现问题更多是供应链的中间市场,因为这与消费者脱节。”
违法惩戒有待加强
尽管台湾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将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推上了风口浪尖,继2011年塑化剂事件震惊全台湾之后,“毒淀粉”“胖达人”事件接踵而来。2013年爆发的“黑心油”事件,让台湾的食品安全再次陷入危机。
相关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仍不健全,特别是对危害食品安全不法业者的惩戒不严,受到各界诟病。当年台湾食品业发生塑化剂事件时,就有台湾媒体质疑“食品卫生管理法”的处罚,“牟得暴利的商人会怕吗?”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前董事长谢天仁说,“当厂商获得的暴利与罚金不成比例,不良商人当然不会把一点点罚金看在眼里”。新修订的“食品卫生管理法”对“食品或食品添加物”出现“有毒或含有害人体健康之物质或异物”的情况加大了处罚力度。“即使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我认为还是不痛不痒,罚这么点钱有什么用?比起获得的暴利,一些黑心厂商仍愿意铤而走险。”林享能说。
食品安全部门的行政效率也成问题。“对于整合后的‘卫生福利部食药署’,我个人还是不满意。”林享能说,“如果官员不是‘8点半上班,5点半下班’,多去搞安全抽查,问题还会这么多?”林享能认为,台湾所谓的“民主化”带来了相应的民粹问题,导致官员腰杆不硬,不敢得罪民众。“官员有气无力,不法之徒有恃无恐。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制约食品安全行政部门,也影响到其他一些行政部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