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博士辅导员8年寄出3000余封“家书”

15.03.2016  11:01

  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5级学生家长QQ群格外热闹:周六晚,学生王维强的父亲与其他家长分享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周日晚,该年级的男生们在“女生节”晚会上表演,辅导员徐芬对每个节目拍照,在QQ群里“直播”,家长们都乐了。

  徐芬,被学生们亲热地称为“芬姐”。2008年,她博士毕业后留校当起辅导员,成为该校第一位博士辅导员,一干就是8年。在此期间,她有两次转到行政岗位的机会,却都放弃了,因为她打心底喜欢当辅导员。

  徐芬在多年辅导员工作中感到,“90后”乃至现在的“95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思想活跃,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与以前的大学生不太一样。学校和老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进行教育,而要融入家长群体,探索学校与家庭合作育人的路子。

  考虑到许多父母是“70后”,平时与孩子交流较多使用微博、微信、QQ等,徐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家长们的交流,每天推送各种信息,让他们及时获悉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自己也能更多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她还在QQ群里开起“家长空中课堂”,定期邀请家长们分享心得,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徐芬认为,新媒体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书信。最近,392名2015级学生的上学期成绩单即将打印出来,她会给每个学生的家庭寄一封信,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状态及表现等。对于少数缺乏自我管理、学习动力不强甚至挂科的学生,她在信中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希望与家长一起商讨对策。

  将自己也视为特殊的家庭成员,在每学期结束后,向每个学生家中寄去一封“家书”。徐芬自工作以来,便秉承了学院的这一传统做法。除了学生们大四下学期毕业离校,在他们大学四年里,她会给每个家庭寄出7封信。8年里,她已累计寄出了3千余封“家书”。

  收到书信后,许多家长通过电话、短信、QQ和微信与徐芬联系,也有部分家长回信。“从回复内容来看,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过,有些家长的关注点主要是成绩,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徐芬告诉记者,网络交流快速、便捷,但是书信方式能让家长们更正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近况。

  徐芬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浏览家长们发的动态:谁的孩子利用寒假参加社会实践,谁的孩子保送了研究生,谁的孩子在家孝顺父母……她笑言,从家长们发的朋友圈信息得知学生们积极向上,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