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乘务员老刘的第四十个春运

21.02.2017  22:38
    “叮当、叮当……”2月13日16时,武昌客车车辆段汉口整备场,汉口开往深圳的T95次列车乘务长刘启武像往常一样和搭档蔡柳州对列车出库前进行检查。刘启武麻利地敲击着火车走行部的弹簧、基础制动和轮对,弯腰、俯身、侧听……动作娴熟而连贯。今年春运,是老刘工作生涯的第四十个春运,今年10月份,老刘就要告别陪伴他四十年的火车,光荣退休了。

    今年59岁的刘启武是武昌客车车辆段汉口乘务车间的一名车辆乘务员。他所值乘的T95次列车是一趟往返于武汉和深圳之间的特快列车,虽然近年来高铁的开通,既有线客车渐渐地被取代,但因为车票价格上相对便宜,夕发朝至的运行模式,这趟列车成为了“热门车”。“这个车几乎每趟‘爆满’,值乘这趟车,平常感觉和春运没啥区别。”老刘深有体会的说。

    毕竟年近六旬,刘启武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又临近退休,车间一度考虑将他换到稍微轻松点的车次,“干得好不好,春运见分晓,这么多年都扛过来了,还挺不住这回!”老刘说什么都要干完这个春运。老刘十八岁时入伍当了兵,退伍后就干了铁路,他担任乘务员的第一次春运是1977年,那时春运列车超员超过100%,车上人多得能将火车的减震弹簧压死,穿过车厢被形容为“爬雪山,过草地”,常常要扶着车厢最上方的行李架,脚踩着坐席靠背才能通过。当时普遍都是绿皮慢车,一趟下来得几天几夜。现在汉口到深圳,高铁仅需4个半小时,普快也只需要睡上一觉就到了。老刘感叹,“这样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四十年来,老刘先后当过临客乘务员、检车员、车电员和直达车乘务员多个岗位,从“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和蓝白相间的“直达车”,见证着铁路的快速发展和春运的变化,对客车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结。

    “春运最能考验人。功底扎实不扎实,应急处置能力强不强,一个春运全都看出来了。”这也是刘启武的经验之谈。春运第一天开始,每一次列车出库前、站点作业、途中巡视……每检查完一处,他都会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客车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车辆轮对的擦伤、凹入;车钩连挂,中心高度超限;轴箱弹簧折断;空气制动装置漏风、抱闸等。“尽管出现客车事故的概率极低,但安全重在预防。”刘启武说,车辆乘务员的工作重中之重是客车运行安全,不容有一丝闪失。锤子和电筒是刘启武的在车底下检查的主要工具。凭借这些简单的工具,他敲敲打打,通过听声音就能发现安全隐患。

    为了确认车辆的技术状态,老刘顶着刺骨的寒风逐辆车进行检查确认,艰难的俯身钻到车下,用手电认真仔细检查车辆连接部、走行部、制动部……当查看至8号车时突然双腿膝盖疼的厉害,多年的关节炎又犯了,他扶着车门许久不能站立,同班的蔡柳州发现后将他搀扶了起来说:“车辆已经按作业过程检查完了,您上车吧!”但老刘摆摆手说:“走行部是客车的重中之重,必须看”,说着又一瘸一拐的检查车辆去了。四十年来,老刘没有因为任何一项作业的疏忽而造成一点点闪失。

    T95次列车傍晚从汉口发车,沿途停靠8个站历时14个小时,这一整夜的时间,除了在技检站要下车检查外,刘启武每隔2个小时就要对整列车进行一次例行巡视,客车照明灯亮不亮,电茶炉的水开不开,电采暖的温度够不够,洗脸间的水龙头出不出水……等等,都是老刘要检查的范围,背着泛黄发旧的工具包,穿过人潮拥挤的车厢,  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配件、工具处理客车服务设备的小故障,老刘都显得轻手轻脚的,“尽量做到不打扰旅客休息,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而每巡视一趟列车下来,老刘却早已是汗流浃背了。

    刘启武是个心细的人。春运期间,武汉和深圳两个城市温差较大,为了让旅客一上车就有舒适感,刘启武就和列车温度较上了劲。从汉口开车前,老刘就打开电采暖将车厢里的温度升上去,深圳返程是下午15:25分,正是一天温度最高的时候,老刘又早早的打开车厢的强通风,为车厢降温。中途快到长沙站的时候,老刘又悄悄打开电采暖,让旅客能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尽管调节车厢温度很麻烦,要一节节车厢的跑,但老刘认为很值得,这是做有温度的工作,更是有意义、有人情味儿的事。

    工作四十年,每年春运刘启武都奋战在第一线,在家过年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自从成家以后,老刘说他觉得最亏欠的还是家人。记得有一回,小孩上小学时,生病住院了,因为工作抽不开身,自己硬是没请一天假,全靠妻子一人操持。他说:“小孩从上幼儿园、上学到参加工作,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杂事几乎都是妻子忙前忙后,等退下来了,一定好好陪陪他们。”

    刘启武说,明年的春节将是自己40年来在“列车外”过的第一个“轻松年”。“我想要和老伴、孩子们一起出去旅游。坐一坐高铁,享受中国速度。”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