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拔穷根

05.01.2018  18:22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的湖北省黄石市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近代以来,黄石既有矿产又有港口,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增长一度大放异彩。

  然而,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及历史、地理条件等复杂因素制约,黄石市所辖的一市一县,都有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一个是已率先实现脱贫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大冶市,“插花”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成效还需巩固;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和血吸虫防疫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黄石市如何让先富持续带动后富?作为“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的老区阳新如何在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

  “阳新县所在的幕阜山片区是湖北省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短板之一,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奋力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联系该片区工作的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表示,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把准目标要求,认清攻坚之难,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准、抓实、抓出成效。

  倾力帮扶强基础

  ——强化“怎么重视和支持都不为过”的政治责任意识,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举全市之力啃下硬骨头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能让一个人掉队。”2017年4月底上任的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多次进村入户调研精准扶贫情况后认为,“现在政府有实力,财政有保障,农民有干劲,扶贫要下真功夫,要研究每一个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精准到人,做好‘绣花’功夫,当好‘施工’队长,彻底拔掉穷根子。

  在革命战争年代,阳新同时为三个方面红军提供兵源,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一批又一批的阳新及周边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据史料记载,鄂东南苏区牺牲的革命烈士和群众达30万人之多,其中阳新县就有20万人,在全国根据地也不多见。

  这里曾燃起了工农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决不能再让贫困阻挡他们后人的幸福生活。经过前几年的扶贫攻坚工作,黄石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重任在肩,今年黄石市委、市政府再加压鼓劲,再动员部署,集中全市力量支持阳新县扶贫攻坚。

  “要坚决对标看齐,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黄石市市长董卫民表示,要加强工作队的驻村帮扶工作,各驻村工作队要在实践中检验“六步工作法”,对每一户贫困户进行深入走访调查。第一步主要是摸清每一户基本困难情况;第二步是针对每一户致贫原因制定初步帮扶政策;第三步是汇总贫困户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政策;第四步是确定每一个村的产业发展思路,完善帮扶措施;第五步是落实村里的产业政策后,再返回到每一户,再确立每一户实际增收的政策;第六步是落实公共服务设施,落实服务。

  结对帮扶,力度空前。黄石31名市级领导全部进驻阳新县挂镇驻村抓扶贫,并相应调整、增派了市级工作队。加上省级工作队的帮扶,不仅让阳新所有村实现派驻工作队全覆盖,同时,黄石市辖的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4个城区与阳新县重点贫困乡镇结对,1200多名城区干部与贫困群众直接结上了帮扶对子。 

  响锤重鼓,踏石留印。2017年3月,黄石全面开展“春季攻势”扶贫行动,组织帮扶干部上门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帮扶产业、解决就业、资助学生;6月,对照国家、省考核检查发现的问题,黄石开展为期5个月的问题专项整改,实行挂牌管理,限时销号;7月-9月,通过入户核查、大数据比对、群众评议、公示公告等方式,开展新一轮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提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10月,各地通过查档案资料、查驻村帮扶、查政策落地、访村干部、访工作队员、访结对帮扶人员,开展“三查三访”行动,形成了扶贫工作人人有责、合力攻坚的氛围。

  为增强政策保障,黄石真金白银加大扶贫投入,截至2017年11月,黄石市本级财政列支精准扶贫资金达1.8亿元,并将阳新采石场5%的股份收益作为精准扶贫基金,由阳新县统筹安排,在全省率先落实光伏扶贫电价补贴……

  幕阜山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大冶、阳新唇齿相依,却因山而隔,县域对接难。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先行。黄石借鉴我国西部公路建设经验,开建生态旅游公路,让路在景中、景在路上。投资20多亿元,全长48公里的黄阳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将阳新县的偏远贫困地区直接与黄石市区对接,阳新县到黄石市区车程时间从原来的1个多小时压缩到半个小时,阳新县被纳入黄石半小时经济圈,直接带动周边35个贫困村经济发展。

  以前只要下大雨,阳新一半土地会被淹。黄石市扶贫办主任张保平说,近年来,黄石市大力开展富河流域综合治理,连续投资10亿元,通过防洪灭螺工程,治理富河流域60多公里,有效解决了46万人的血吸虫隐患,将过去的“虫窝子”“水袋子”变成了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为周边10万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冶市作为“插花”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之一,上级每年安排给大冶的专项扶贫资金十分有限,扶贫攻坚投入主要靠本级预算安排和统筹整合。黄石市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表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冶市打破资金分散瓶颈,舍得花钱搞扶贫,本着脱贫攻坚达到什么目标、完成多少任务、需要多少资金,就统筹、整合、安排多少资金。2015年-2016年,大冶市共安排本级预算资金1.99亿元,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76亿元,按大冶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计算,人均投入2.1万元。大冶67个贫困村,村均116万元。而且,大冶用于改善民生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危房改造等基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资金3.12亿元,如此投入强度,为脱贫提供了有力保证。

  精准施策立产业

  ——绝不是说脱贫后就不管了,而是突出区域特色,兴旅游,做标杆,稳定长效机制,打造富民产业

  2017年11月24日,在大冶市刘仁八镇龙凤山庄举办了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总决赛。来自全国各地的66支队伍198名选手参赛,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周边村民参与其中。“大冶龙凤山国际垂钓中心是按照中国钓鱼协会标准建设的,大冶市政府拨款500万元支持,目的就是要举办一场高水平赛事,兴起一个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大冶市市长王刚告诉记者,大冶扶贫任务相对较轻,2017年贫困人口动态调整之后,建档立卡8984户,17658人,目前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但绝不是说脱贫后就不管了,相反,大冶扶贫办还要增编,一次给足10个实职岗位。所有扶贫政策持续到2020年,要一家一户把产业带动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实惠比GDP增长更有意义。

  龙凤山生态农庄项目共安排农民固定工360人,临时季节工1万余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收入1.1亿元。近9年来帮扶周边贫困村8个,特困户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流转102户。带动了3000多名贫困村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人均工资3万元,农民每户增收6万元,参加合作社农户2028户,5000多人。

  “共同富、激情高,合作富、富得牢。”大冶返乡能人刘合伍说,龙凤山生态农庄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花看,春夏秋冬有果吃,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旅游与老区扶贫有机融合,帮扶周边八角亭村、天灯村、东面垅村等8个贫困村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在大冶市殷祖镇巴庄村的一个山坳里,整片整片的光伏板闪闪发光。大冶市扶贫办主任卫建勇介绍,这里采取“光伏+农业”的扶贫项目,9个村共建光伏基地,以村为主体,成立光伏发电扶贫公司,实行公司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收益返回贫困村。并网发电后,村里用不了的电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9个村共建光伏基地,既节约了土地,减少了投入,又能共享收益,每村每年可实现增收5.5万元左右。而且,大冶市财政在国家政策补贴到位之前,就先垫付到村。

  2017年,大冶市委、市政府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对口帮扶单位不撤”三个不变原则。以做“盆景”、做标杆的态度来做产业扶贫攻坚工作。当前,大冶60个脱贫村光伏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产生收益;24个脱贫村1517亩高标准鱼池建设和1867.66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已投入生产;脱贫村中形成了以茗山乡黄湾村香莲、殷祖镇胡六村吊瓜、刘仁八镇上纪村栀子黄、陈贵镇上罗村红豆杉、灵乡镇风桥村铁皮石斛、保安镇沼山村狗血桃、大箕铺镇柯大兴村油茶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项目。

  地处鄂赣交界山脉的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因土地碎片化、信息闭塞,近一半村民外出务工。2014年返乡能人刘训志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投资创业,带头整合当地苗木、腊米等中药材资源,建成连片花卉苗圃,把山里原本没用的老茶树桩重新嫁接开花,做成景观树,如今茶花苞挂满枝头、含苞欲放,销售价值近百万,坳上花卉苗圃在远近已小有名气。这些产业由村里成立合作社占100%股权,贫困户可以土地入股,也可凭劳力挣工资,每户平均都有“一亩当家田(苗圃),五亩当家园(中药材)”的分红。

  悠悠长乐港,一去十数里。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充分利用临港的湖水资源,从潜江市引进老板,开发稻田养虾、养泥鳅,经济效益可观。村民看在眼里,纷纷“偷师学艺”,养虾、养泥鳅热情高涨,水田一下子盘活。“脱贫产业兴旺,村里有了更足的底气搞好观光采摘园、农家乐。”村支书陈绪鹏说,村里的综合整治、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等随之跟上。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农业工作又是扶贫攻坚工作,一定要用活精准扶贫政策,做大做强全县经营主体,扩大带动覆盖面,推动阳新扶贫攻坚工作。”阳新县委副书记万鼎说,目前,阳新涌现了各类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平均一个村就有近4家新型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黄花菜村、小龙虾村、桑蚕村、中药材村……

  “新农村建设与脱贫攻坚要在产业扶贫中实现双赢。”黄石市委副书记杨军说,近年来,黄石突出抓好优质粮油、绿色蔬菜、草食畜禽、特色林果、休闲旅游、光伏能源等扶贫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基地规模,尤其是重点打造大冶以山为主、阳新以水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出特色乡村风情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精品线路,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让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助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瞄准“短板”建机制

  ——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进村入户,扶上马、送一程,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扶贫政策,一分出台,九分落实。为了确保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黄石市印发了《黄石市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任务责任清单》《部门考核办法》,形成了各部门协调推进扶贫攻坚的良好机制。

  黄石卫计部门采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应急救助+扶贫救助+医疗减免”八位一体健康扶贫保障模式,加快推进健康扶贫政策落地;黄石教育部门投资2.45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培训乡村教师,开展各类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黄石民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保障标准。

  在完成精准脱贫阶段性目标任务后,大冶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当前脱贫标准并不高,已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在特色产业发展、增收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

  大冶市通过动态管理与大数据比对,加强对贫困户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支持,再审查、再甄别,符合低保条件应保尽保,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面临较大返贫风险的对象进行“二次兜底”,实现“扶上马,送一程”。2017年底,大冶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护航精准扶贫,一查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比例是否超过60%;二查纪律作风,专查工作队,严格落实对口精准扶贫攻坚问责机制;三查审计处理是否到位、追责是否到位、资金是否归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基层党支部。大冶市实施“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工程,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民意为先,“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村庄理事会——农户为三级自治架构”,通过村庄理事会运用“一事一议、量力而行、分段实施”的方式对村庄进行管理,规范村庄运作机制,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留住人心,激发创造力和活力,确保村级战斗力。

  在阳新等鄂东地区,农村祠堂非常普遍,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在保留祠堂祭祀省亲传统功能基础上,开展文化礼堂进祠堂活动,村民“自愿、自建、自用、自管”。黄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勇政说,村风民俗也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要建文化礼堂、活动中心,办养老文化旅游节,农村扶贫还要有新动力、新面貌、新作风,尤其是要加强建设文明乡风,增强文化底蕴,推进农村精神美,让村民养成爱卫生、守秩序的习惯,形成良好风尚。

  精准扶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阳新探索“政府+农户+合作社+金融+保险”的扶贫模式,串联起扶贫各个关键环节,由县政府提供4000万元风险金,撬动了4家银行3.6亿元资金,向贫困户发放产业贷款。

  “应急还要谋远,产业有风险,必须打通各个环节,打破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拓宽农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新通道。”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说,阳新县正紧密部署,补齐工作短板、压实各级扶贫力量的主体责任,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做活产业文章,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

  精准扶贫需要干部担当,需要干部作为。黄石市市长董卫民介绍,黄石市直有关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每周“五天四夜”脱产驻村,贫困村里的“新面孔”也渐渐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

  王英镇东山村是阳新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黄石市发改委驻东山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杨志飞和三名党员干部开展驻村工作,他们拿出“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结对帮扶计划:为贫困户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实施“订单式”家禽养殖,由帮扶责任人实行年终“包销式”帮扶;引进大棚花菇种植技术,采取“委托种养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

  “驻一个村就要做成一件事,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马旭明强调,市直工作组成员三年不变,实行扶贫任务包保制,扶贫攻坚任务不完成不脱钩,这是市委对扶贫干部的要求,也是市委对全市贫困群众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