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丨科技工作“播种”忙

04.03.2022  19:11

申报项目、搭建平台、攻关技术、转化应用……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全校科技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用拼搏开启新一年,铆足劲冲刺新目标。

选题的特色创新之处在哪里?”“项目申请书需要注意这些事项……”3月2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组织校外专家,对10余位教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逐一进行评审,提出专业性意见建议并答疑解惑。加班加点认真打磨申报材料,是全校众多理工科教师的工作常态。

寒假至今,学校坚持科技工作不断线。为全力支持科研人员冲击高水平科技奖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学校按照“全方位、全过程”的要求,制订一对一服务方案,组织专场培训辅导会,开展多轮校内外专家评审,不断提升申报材料质量。同时,围绕国家和湖北省战略需求和新兴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布局新的省部级研究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学院李珊珊教授一直泡在实验室,忙于论文撰写和项目申报等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围绕抗肿瘤和抗衰老药物研发,他带领团队在过去一年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3项专利授权,开发的1种药物即将进行临床试验,并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他说,2022年更要全力以赴,实现更大突破,为大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像李珊珊教授一样,不少师生埋头科研一线,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变革性技术,争分夺秒开展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以及能够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科研人员聚焦大数据和智能传感开展研究,服务智慧政务、健康监测、教育信息化、信息安全和工业制造等领域需求,不少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团队力量联合攻关,对接孝感、黎川、宜昌等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新材料领域技术改革和产业升级。

为大力提升科技服务地方水平,各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抓紧初春黄金期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力争实现“开门红”。在珠海,研究院积极寻求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力求与当地企业在智能制造、3D打印材料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和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在扬州,机构负责人组织学校科研团队赴当地开展项目路演,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项目落地转化。在麻城,研究院结合当地石材工业园需求,在尾粉资源化利用、固废产业化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技术对接。在利川,研究院联系当地政府及龙头企业召开2022年技术对接工作会,就支持当地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在宜都,研究院走访当地政府和企业,已与华阳化工形成初步合作意向。在潜江,研究院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参与“鄂来拍”专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黄石,成果转化中心继续深化与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协同对接,推进项目落实落地。

据了解,今年学校将继续深入实施“双十行动”计划,在湖北省内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果转化机构。分期分批组织“博士专家赋能团”,进一步鼓励校内科研人员“走出去”,深入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技术合作项目落地数量和质量新突破。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针对地方和企业需求做好专利分级运营,助推高价值专利成果培育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围绕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学校还将进一步转变思路,推进科技评价体系再改革。持续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估方面做出探索,深入推动科研减负,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和科研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