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来汉分享创作密码 “故乡就是血脉灵魂”

14.04.2016  08:46

  

  贾平凹的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报告厅的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受邀来汉驻校讲学了,这下激动坏了粉丝!昨晚,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定于7点开始的讲座,因前来的听众实在太多,出于安全考虑报告厅不得不在6点半就关上大门,大量赶来的同学被挡在门外,久久不愿散去。

  贾平凹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家乡气息,昨晚他也用地道的陕西话开讲,被学子们笑称“连空气里都飘着陕西风味”。

   以故乡为背景开始乡土文学创作

  讲座前,贾平凹临时把讲座主题换成了“文学与地理”,“地理在文学中似乎是一般问题,但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基点和定位。我们常说的某部作品有味道有特点,这点子味儿首先就是从作品中的地理开始的。

  贾平凹写了很多家乡陕西的故事,这也源于他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初学写作时,他的写作欲望很强,“见着什么都新鲜,听见什么都好奇,于是就跟着风胡写。”贾平凹把当时的自己形容成“一只蝌蚪”,“跟着鱼游啊游,鱼还是鱼,我的尾巴却掉了,游不动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贾平凹觉得自己跟文学的流寇似的,“这么写下去也不是个事儿,我得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于是,他回到了家乡商洛,“我一个县一个县地走,故乡就是我的血脉、灵魂,从此以我的故乡为背景开始了乡土文学创作。”现在再回首看,贾平凹说了句颇有深意的话:人无论做什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和现状,不了解自己,就只能等别人来左右你。

   地理真实,写《秦腔》后怕被攻击

  不仅写家乡,贾平凹作品里的地理是非常真实的,“我喜欢这样,觉得能给作品增加一种可信度。真实的地理是创作的基本规律,好处是故事总有个依附的地方,写出来的东西读者能相信,但这也常常会带来麻烦。

  贾平凹就提到自己曾在这方面吃过苦头。上世纪80年代他走商州后写了《商州初录》,文学界的评价还非常好,但因县乡和村镇的真名真地理,当地人就对号入座,其中写到落后的东西,作品被解读为“诬蔑农民”。写了《废都》之后,对号入座的更多,“前年有个人见了我还当面提出不满,我说我又没写你,他说你明明在写我,连我家那条街、那条巷子都真真切切的。”写了《秦腔》后,贾平凹一度不愿意把书给老家人看,担心被攻击。

   对影视剧改编、网络文学态度开放

  贾平凹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习惯,“我属于写作很快,但酝酿的过程特别慢的。”因为小时候没学过拼音,用电脑写作一直不太习惯,“构思时会不停地打腹稿、写提纲,手里不拿支笔就不来灵感。

  对于网络文学的兴盛,贾平凹的态度很开放,“我看的网络小说不多,但感觉网上也有很多好东西。蛮多读者评价说网络文学很青春,我想也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处于成长期的文学,不排除多年后能出大家。

  贾平凹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很多,也常有读者对影视剧作品不满,“我觉得文学和影视是两码事,我自己也搞不了影视改编。”贾平凹幽默地说,“谁看中了作品可以来买版权,但改编得如何我也管不了,我不沾影视剧的光。”(文/记者钟磬如 图/记者周迪)

(编辑 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