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润泽贫困户 通山搭建金融扶贫平台解决脱贫致富瓶颈

04.03.2016  11:19

  “我以前给牛喂茅草,现在改喂高端牧草,这样牛长得更快。”3日,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52岁的章建平憨笑着介绍。

  在板桥村山旮旯里的养牛场,他正穿着蓝色工作服,给几十头肉牛喂食。

  章建平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纪委小康工作队来到这里,鼓励他养牛,帮助他申请到扶贫贷款15万元。去年,章建平养牛获纯利10万元,当年还了本息。

  富裕起来后,章建平多了一份社会责任:让另一贫困户詹建明投资1万元入股,年底包分红3000元。这1万元是国家政策性扶贫贴息资金,入股后股权长期有效。

  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贷款发展产业致富,那全村36户特困户怎么办?他们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资金,如何脱贫?刘会忠就属这种情况。

  通过扶贫补贴资金,刘会忠新建了住房,收入也实现了多样化:一是夫妻俩当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固定劳动收入400元,此外打零工一年收入几千元;二是拿固定的低保金,年收入7200元,库区移民年补助600元;三是挂靠香菇基地,以产业扶贫贷款入股1万元,连续三年,年底分红至少3000元;四是挂靠阳春园麻饼厂,入股产业扶贫贷款5万元,每年分红1万元;五是享受流转土地的红利。他家的土地转化为企业股权,并入股南山油茶基地,长期受益。

  通山县金融办规定,要获得扶贫贷款,业主每贷10万元必须带一户脱贫,让贫困户取得打工、投资等收益。

  回乡创业的阳春园麻饼厂厂长章建说,厂里从通山农商行贷了500万元,从县邮政储蓄银行贷了50万元,厂里雇工47人,其中贫困户有37人,他们每月打工最低收入2000元。

  银行放贷是市场行为,为何愿把贷款给贫困户?原来该县出台小额信贷政策,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可贷款5万至10万元,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全额贴息的“二免一全”政策,搭建起扶贫的金融平台。“用小钱变大钱,以大户带小户”,县金融办主任阮仕玉说,“做粑要粉,养猪要本。我们量身设计了‘扶贫贷’,县扶贫办筹资5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担保金,银行以1∶5比例放贷,撬动信贷资金2500万元。

  这一模式成倍放大了资金效应,也放大了银行对贫困户贷款的信心。政府征信,扶贫办把关,剔除了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求贷对象。

  通山农商行董事长陈军说,该行设计了七八个金融品种,向板桥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工厂、生态旅游基地共贷款1100万元。

  通山县搭建扶贫金融平台,将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两手合为一手”,让金融部门愿意放贷给贫困户,解决了他们的脱贫致富瓶颈。

  据了解,板桥村144户贫困户中已有22户获得银行贷款,至今无一户违约。 (刘自贤)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