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进口激增 对口粮安全影响有限

20.08.2014  10:40

 

  8月8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80.7%。中国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大麦等。其中,小麦、稻谷及大米、玉米为中国主要口粮产品。

  一时间,担心中国粮食是否安全,或重演“大豆风波”的报道沸沸扬扬。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主粮进口总量占我国粮食产量的比重很低,现阶段粮食进口的高增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谷物进口难撼供需平衡

  “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在国际粮价持续走低时,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符合国情,同时也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大趋势。”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以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2012年为例介绍,当年大米、小麦、玉米、大麦四种谷物共计进口1360万吨,虽然比上年激增157%,但从比例上看,也仅相当于当年国内谷物产量的2.6%。

  同时,我国对粮食进口关税实行配额制管理,根据国家发改委文件,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配额如下:小麦963.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这为国内粮食市场竖起一道保护屏障。

  纵观近年来的进口量,即便进口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旧未能达到配额总量。即便是配额总量,在各类主粮产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所以进口粮食并不足以改变我国粮食市场整体的供需平衡格局,对国内市场影响也十分有限。

  专家们还表示,在我国水土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适当进口外国粮有利于降低农业发展强度,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长远确保粮食安全。 “去年我国净进口的主要大宗农产品,如果按国内单产水平计算,大约需要8.6亿亩的播种面积才能生产出来。从国外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了国外的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

  内外价格倒挂是主因“国际市场价格大大低于国内市场价格,这是我国谷物进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以小麦为例,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上个月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到岸税后价约1.35元/斤,比我国国内优质麦销区价还低0.12元/斤。

  叶兴庆指出,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

  另有专家建议,当前关键是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现阶段应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积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另外,也要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粮食进口,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这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性抉择。”叶兴庆说。

  应加快发展优质小麦“除了国内外粮价倒挂因素之外,品种调剂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程国强指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从国外适量进口“强筋”、“弱筋”小麦来满足加工面包、蛋糕 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明显高涨。

  专家指出,多年来,我国加快调整小麦生产结构,大幅度压缩东北和南方劣质小麦,推动小麦主产区引进推广优质小麦,使优质小麦短缺的状况明显改观。但是,从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内研发和推广小麦品种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产量上,有些忽视品质,导致全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幅下降。

  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旗下有多款专用粉产品,原粮主要从加拿大、美国等地进口。其副总经理邱宇告诉记者,“企业经营遵循市场规律,如果同样的优质麦,国外小麦品质好,价格低,自然会多进口。”他同时表示,“同前几年相比,国内优质小麦和普通小麦的价差加大了,这说明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提高了,是个很好的趋势。”“小麦生产必须量质兼顾,尤其加强强筋面包麦和优质面条饺子麦及软质麦的发展。”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研究员何中虎认为,要继续完善和提高品质区划方案,通过技术和生态优势来促进优质麦生产。在品种培育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实现优质与高产结合。(来源:粮油市场报)